剧情介绍
连环画是一项代代传承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包含了多种常用技法。
最广受读者喜欢的技法是传统白描,白描的画面基本不涉及光影变化,所以只能在构图上下功夫。画家需要凭空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形貌场景描绘出来,可谓无中生有,这就不仅需要扎实的速写功底、高妙的想象力,也需要借鉴参考前人经验。
从前的老画家可以耐着性子一个月画几张,但现在的创作节奏大不相同,如果不是一天产出几张,恐怕画家要饿肚子了。不仅前期参考资料收集、实地采风基本免去,即使是桌上的执笔时间也大为缩水。
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今天。创作者们总能不约而同地思考捷径:前人珠玉在前,何不借鉴?
1.《《计除王彦章》》看杨衮变身大法
今天介绍一部有趣的作品《计除王彦章》,这本连环画画得非常糟糕,以至于作者与故事本身都名不见经传,但是它又很有趣,因其拙劣的模仿术受到热议。特别对上美三国演义连环画多有参考。去年它被火眼金睛的朋友挖了出来,贴出了对比图(见下文)。
上美的《三国演义》连环画在我国民众心目中地位之高,流传之广,自不必多言,至今很多人的书柜、新华书店的展台都有这套书的身影。
其中美妙绝伦的构图,是刘锡永、陈光镒、李铁生等一众老画家“无中生有”的杰作。当时的他们是平地起高楼,参考了大量书籍资料与西方油画等作品后,不计代价耗时费力才得以完成。
《计除王彦章》作者也是个三国迷:
看得出,画面中赤兔马变成了黑马,追兵没了,地面细节也做了一定的修改。关羽骑着赤兔马凌空飞跃,可见情况之危急,求救之心切。我觉得除了赶路,也可以用来表达逃跑的场景。这一次,关羽变成了杨衮。
对比这两幅,马的颜色又一次变化了,但是马尾姿态如出一辙。马超的服饰做了剧情修正,改为布袍。汪玉山这幅是一个很好的“叫阵”构图,摄像机位在主角的斜后方,值得参考。这一次,马超变成了杨衮。
这个构图就是掩护他人撤退,表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有点过分了,这次连远景的追兵都直接搬运过来了。
回马镜头,刘锡永的回马设计很经典,一将已落马,而赵云的白马还在朝前飞奔,于是赵云也变成了杨衮。
这张化用得很高明,把张飞告辞的动作改为杨衮回马枪的姿势。可惜作者连基本的仿绘都画得比例失调,头和手差不多大,不管怎样张飞变成了杨衮。
可惜黄忠没有在场,不然杨衮就可以达成“五虎变身王”的荣誉称号了。
这幅有点隐蔽,仅仅是用了远景人物,孙策又变成了杨衮。
这个杨衮到底是何方神圣?
他就是杨老令公杨继业的老爸,人称火山王。杨衮人生经历之奇,功夫之高,更在他儿子孙子之上。所以说杨衮变“五虎上将”,也是理所当然了吧。
刘知远=张辽,高行周=许褚,刘高二人他们也应该觉得荣耀了。
这里孙策喝死一将、正是小霸王成名之时,这个英姿也被学了去。
凡此种种,《计除王彦章》基本就是一本致敬三国演义连环画的合集,可以看到无数大师级的构图,堪称连环画构图教科书。
该书作者眼光不错,可惜基本功太差,根本都没把握到原作神韵。
2.其他画家的借鉴参考案例
《王彦章》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踩空了。纵观历代连环画家,当然有踩实的。
模仿参考,是一个高手所必须具备的,只不过越强的人越模仿得越不露行藏。
三国演义连环画《虎牢关》作者刘锡永大师,也是参考了拿破仑的油画构图。
谁能想到刘锡永笔下的公孙瓒出征,参考了拿破仑指点江山的构图。我觉得很不错,西方的优秀油画无数,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没有战争经验不能只靠空想,五十年代影像资料稀缺,画家能接触到的也只有一些绘画了,参考油画是个很好的选择。
广东画家宋飞的《四国间谍战》还参考了女明星的照片,这个顾镜自赏的姿势妩媚撩人。
青岛画家项维仁,创作辽美西游记时,也学习参考了刘继卣大师的《闹天宫》中悟空经典姿势。
连坛新秀姜才华,参考了前辈洪萌培的彩云仙子形象,又做了夸张处理,令人印象深刻。
老连堂封神演义,也多有借鉴前人作品:
纣王的舞女被司马昭请去了,双倍工资爽歪歪。这幅的舞女就是照搬了,比较过分。
说实话,我反而更喜欢南宫适的那匹马,眼神有力,鬃毛反卷,这就是自己的创意了。绘者本身有不俗的功力,参考了优秀构图如虎添翼。不足是南宫适的刀头都歪了,真的打得赢吗?
所以说一部三国演义哺育了无数后来的作品,这个意义上说真的是居功至伟的意义了。
看黄天化的坐骑麒麟屁股,和洪老师画的墨麒麟的屁股,如出一辙。当然画面有了很大变化,这个屁股正面扭身厮杀的动作确实奇妙。
这个秦明就比老版要粗糙许多,虽然动作基本一样。
80年代的湘美西游参照了赵钱版《三打白骨精》画风,可以说整套书都在模仿一本《三打》中的猴儿动作。
这两幅与之前的图都不一样,苏小小与崔莺莺的房间用的是同一间吧,只不过背景少了电灯泡红娘。
这幅太过于经典,就不赘述出处了,唉,临摹了都不肯好好描线。
结合今年3月连环画家马寒松抄袭事件,我觉得艺术创作时站在巨人肩膀上很正常,而且也有利于艺术传承,但是尺度一定要把握好,构图化用或者部分元素的创新肯定是没问题的。但是原样照搬抄袭肯定是会被眼尖的读者看出来的,长远来看就是搬石砸脚的行为。
希望我们的原创画家能站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着力于闯出自己的风格特色来,而不要学“杨衮变身五虎将”,这样只会惹读者发笑,作者发羞。
我是江户小歪,喜欢的朋友请不吝关注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