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文/蚁璐雅 黄士 陈铮
图/受访者供图
“我最害怕的是病人那种走投无路、求助无门的失落眼神,这提醒我们如果不把延续护理工作做好,许多肠造口患者术后将过得很艰难,甚至看不到生活的曙光。”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伤口造口门诊主管护师陈梓香眼眶湿润地告诉记者。
究竟是什么样的病会造成陈梓香口中所言的那般苦痛?答案便是——“造口”,即人造肛门,指拉出一段肠管缝合于腹壁上,用于排泄粪便,从而解决消化道的排泄问题。但是,由于消化道出口的改变,患者排泄粪便不能随意控制,日常生活背负极大的心理压力。
幸运的是,2012年3月31日,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造口人联谊会“阳光之家”成立,九年来,近500名“造口人”的心灵伤口得以抚平,肠造口患者的沮丧、无助、自卑逐渐成为过去时,健康、阳光、自信成了现在的主题。
“关注”患者心理,“专注”延续护理
致力于延续护理的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外科四区护士长许丽云向记者透露,目前,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是造口患者在术后亟需解决的问题。“身为护士,我们要运用专科护理知识去关注患者术后心理层面的护理,通过心理疏导和护理指引,让他们有勇气去面对造口带来的新生活。”许丽云表示。
据介绍,“阳光之家”秉持着让肠造口患者回归健康生活的延续护理理念,自成立以来,通过一年一次的结直肠肿瘤病友联谊会、一月一次的健康教育小讲座以及造口专科护理门诊等,为“造口人”提供造口居家护理的知识与技巧、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促进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让患者能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重获健康阳光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据许丽云介绍,2017年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伤口造口门诊正式接诊,给患者看病提供便利,也缓解患者住院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每年“阳光之家”造口人联谊会,医院的胃肠外科医生也会参与,与患者面对面交流,根据肠造口术后各种不同的并发症及应对措施,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同时病友们也会现场示范操作和分享康复经验等。
“我现在有两个微信,其中一个微信24小时在线,替患者解疑释惑。”陈梓香一边介绍,一边向记者展示她和患者的聊天记录,“前几天就有个患者发微信告诉我他去参加同学聚会,他的老友们都不相信他做了造口,因为他现在的精神面貌根本看不出来是‘造口人’。加入‘阳光之家’后的他状态越来越好,如常人生活,甚至还可以独自旅行。”
“治愈”造口患者,“自愈”门诊护师
造口病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注意隐私”,陈梓香告诉记者:“事实上,这个特点给联谊会带来了交流困境,再加上病人出院后对重返医院的心理排斥,所以‘阳光之家’最初的活动开展并不顺利。所幸,医护人员及时应对,通过建立‘关爱造口人’微信群,造口师在线进行一对一指导,有效解决了日常沟通的难题。”
“不得不承认的是,医护人员日常接触造口病人的负面情绪,久而久之也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心理状态。但是,每次看到病人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眼神,也会反过来疗愈我们的心情。”陈梓香说道。
在病人的一声声“谢谢”中,病人和医护人员之间实现双向驱动、共同进步,在技术迭代升级的同时,也为双方带来更多温暖力量。据悉,由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申报的《肠造口患者全程规范化护理》荣获全国2020年度公立医院医疗质量安全提升典型案例,同年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也被授予全国肠造口护理联盟常委单位。
“希望我们对造口患者的真诚服务,对造口护理工作的努力与执着追求会如同一束光,照亮患者的心,指引他们开始‘新正常’的生活。”许丽云如是说。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