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电视剧《别让我看见》将于3月9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与观众见面。该剧汇集了国内顶尖主创阵容,有热血影帝李幼斌、金牌制作人刘燕军、著名导演王加宾和刘方以及实力编剧苏霆和秦放等,讲述了一群素不相识的见义勇为志愿者为了维护正义,与犯罪分子展开一场智力和勇气的较量。昨天,在本剧中饰演刑警刘玉生的李幼斌接受了北京晨报记者的电话采访。
李幼斌在电视荧屏塑造过各式各样的警察,前后参演的警察题材片子不下十部,如《我是警察》、《第五个空弹壳》、《警戒线》等。无论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李幼斌都演绎得有血有肉。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我是警察》中,李幼斌饰演一位刚从警校毕业年轻气盛的热血警察,与同事闹翻后下海经商,最后误入歧途与当地官员勾结腐败,从年少轻狂的小警察到呼风唤雨的“黑社会老大”,李幼斌将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在《警戒线》里,李幼斌又饰演了一位身经百战的公安局长,在一系列刑事案中逐渐揭开当地走私黑网,树立了一个公安局长应有的铁面无私的硬汉形象。
在电视剧《别让我看见》中,李幼斌饰演一位干了一辈子的“神探”刑警刘玉生,在接近退休时被任命为见义勇为基金会秘书长,初到基金会的他对工作多少有些不适应。当耳闻目睹了一些见义勇为的英雄因为被救者的懦弱和社会保护机构的不完善而饱受冤屈时,他决定为见义勇为基金会聘请律师。在他们的不断努力下,社会空气得以净化,见义勇为基金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刘玉生对这份职责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在剧中,每一集的开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真实的见义勇为英模的视频采访,这种纪实性采访内容的加入,开创了主旋律电视剧创作的先河。
■对话李幼斌
不会让观众有审美疲劳
北京晨报:《别让我看见》是国内首部见义勇为题材的电视剧,您认为该如何拍好这种题材的片子?
李幼斌:如果光拍见义勇为的事迹,一条一条叠加在一起,观众会审美疲劳,把这些见义勇为的事情化为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通过精心编排塞到主线故事,观众才能更好地体会。这个片子从头到尾围绕着银行抢劫案展开,比如在抓捕罪犯过程中,有个年轻人去追罪犯,虽然把罪犯抓了,但罪犯当场死亡。在没定案前造成罪犯死亡,要负刑事责任,我当时是公安局刑警队长,在分析案子过程中,觉得年轻人是见义勇为的行为,所以根据线索去查,很复杂,最后证明这个年轻人没撞到罪犯,是罪犯骑摩托车逃跑时撞到井盖后失控,自己撞到咖啡厅里造成死亡,也证明了这个青年是见义勇为。整个戏里,像这样见义勇为的真实小故事将随剧情发展,一个个呈现到观众面前,层层递进,对观众有视觉上的冲击。
对判定见义勇为有启发
北京晨报:为什么要接这部戏?
李幼斌:之前在《在那遥远的地方》里和这部戏的制片人有过合作。接到剧本时觉得很好、很有意义,尤其是开始,感觉有点像电影,整个银行抢劫案的分析过程有点像倒序的程序。剧情非常紧凑,看的过程中我会一直在想什么时候能把银行抢劫案的制造者抓到。
我平常在看新闻的时候就比较关注有关见义勇为者的报道,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正好有这么一部戏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正面作用,对观众会有一些启发,在见义勇为的事情上到底应该怎样判定,通过这部戏能给观众一个直接的视觉感触,莫让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所以我想亲自来演,我喜欢演这种戏。
对警察有我个人的理解
北京晨报:您演过很多优秀警匪片,比如《我是警察》、《警戒线》、《第五个空弹壳》等,可以说是“警察专业户”,在《别让我看见》里,刘玉生这个角色对您来说是否驾轻就熟?
李幼斌:2000年到2001年这一年内,我就演了五六个警察的戏,我觉得对警察有我个人的理解,演警察很合适。演了这么多年,演这个角色我没有特别觉得很费劲,尤其是老警察,那种敬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对社会正义的坚守,我认为我能够理解这样的人物。比如出去办案子是到一个闹市区,有经验的警察都能从一些蛛丝马迹上发现罪犯,他应该有什么样的眼神和反应,便衣应该怎么演,穿上制服应该怎么演,都不一样。
至于需要注意的方面,我演过的军人角色也比较多,刘玉生毕竟是个警察不是军人,他脱掉警服下班时会有自己的生活、有感情、有细节,要时刻提醒自己不是军人,是警察。
本版撰文 晨报记者 韩英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