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紫金陈是打着本格推理的名号出道的,所以这本书我一开始也是当成正儿八经的推理小说来看的,可是看着看着却发现这根本不是一本推理小说,因为作者很快就开了上帝视角,事实总是走在调查前面,读者永远比侦探先知道真相。再也没有跟着侦探一步一步解迷的乐趣,甚至也不用担心案子到底能不能破,反而要跟着罪犯一起忐忑地思索。
如果这本书一定要叫推理的话,也更接近社会派。诱奸少女,杀人灭口,诬陷忠良,监守自盗,践踏司法,一开始的“提点”和收买,撕破脸皮之后的威胁和陷害,以及没有明写的钱权交易,贪腐包庇……书中每一条线索都在这个社会中真实地发生着,我想这也许也是作者采用蒙太奇闪回写法的原因,因为真相实在是太简单粗暴了,没有高智商犯罪,没有精妙的迷局。
嫌疑人杀人抛尸,却因意外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当场抓获。现场至少有几百个目击证人,嫌疑人对整个犯罪经过也供认不讳。人证、物证、口供,证据链齐全。就在检察机关对嫌疑人正式提起公诉之时,案情却陡然生变……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令人震惊的案情?真相明明已经呼之欲出,可是又那么触不可及。
中间隔着的那一层叫做权力的透明薄膜,让人窒息。正是这种窒息感让我们与书中的“正义四人组”呼吸相闻。我们迫切地想看到他们把警察引向设好的套中,迫切地想知道事先写好的剧本会在各方的努力下演绎出怎样的结局。书中江阳的命运无疑是最让人唏嘘的,他原本是不用被牵扯进这桩旧案的,名校的高材生,年轻有为的检察官,有着善良天真的女朋友,身居高位的准岳父,怎么看都是大好的前程。
可是最后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查那桩案子,十年的求索,与权贵斗争,被诬陷入狱,在盛年积郁成疾,收获以死殉道的惨淡结局。中间他有许多次放弃的机会,他在入狱之前的任何一个节点放弃可能结果都会不同,可是他坚持走到了最后,并亲自将头伸进了绞架。李静对他的评价是“赤子之心”,这是我非常喜欢的词,用在他身上也是我觉得用的最恰当的一个地方。
所谓赤子之心,既不是冲动的对抗,也不是消极的隐遁,而是在看清了世界的黑暗之后,仍然能像初生的赤子一样向往光明。有所热爱,有所坚守。在电影《真相至上》中,女主角瑞秋为了保护信源,在迟迟得不到审判的情况下被拘留了一年多,期间遭遇重重打击,当最爱的儿子质问她“爸爸说你有很多机会可以说出来,你为什么不说?”时,她打断儿子说你爸爸错了。但是在这之前她自己却对儿子说过:如果我知道会弄成这样,我一开始就不会写那篇报道,我会每天陪在你身边……事实上这样的话她在片中不止说过一次。
在我看来这不是懦弱,而是负责。懦弱是闭着眼睛往前冲却在看到生活的尖牙利爪时落荒而逃;而负责,是在一开始就谨慎判断自己能不能承担,而一旦选定了一条路,就算是爬也要爬到终点。江阳一开始的犹豫正是负责的表现。李静找他重查侯贵平旧案的时候,他表现出了审慎的犹豫,初步调查受阻时也想过直接放弃,最后是在女友的鼓励,陈明基的刺激和朱伟的感召下才不情不愿地走上那条艰难的翻案之路。
全书最苍凉的是最后一句:二零一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大老虎落马。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大老虎绝不是被某个手持长矛的英雄掀下马的,那是高层的利益置换,是政治博弈的结果。那不是江明的胜利,不是人民的胜利,不是制度的胜利,更不是法律的胜利,而是政治的胜利,是实权者的胜利。
就像鲁迅先生写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很难说是该为“长夜难明,好在仍有人燃灯奔走”而庆幸,还是该为“纵有人舍命燃灯,终究是长夜难明”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