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1816年,受印尼坦博拉火山爆发影响,全球遭遇“无夏之年”(year without a summer),夏季平均气温不足20℃。当年7月,玛丽·雪莱、约翰·波利多里等作家前往拜伦在日内瓦湖畔的 diodati 别墅度假,却受寒潮困于家中。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拜伦发起了一场恐怖小说竞赛,科幻小说鼻祖《科学怪人》(frankenstein)、首部现代吸血鬼小说《吸血鬼》(the vampire)以及拜伦长篇叙事诗《黑暗》(darkness)均诞生于这场活动。距离那个被寒潮困住的夏天已经两百年了,当时的作家们创造的形象对后世的西方艺术产生的影响却至今仍旧存在。
那是一个不像夏天的夏天,寒潮将在日内瓦度假的作家们困在别墅内。天性浪漫而容易厌倦的拜伦心生一计,他提议所有人都来写一个恐怖故事。
william purser手稿,edward francis finden上色,《日内瓦湖畔别墅》,1833
约翰.波里多利医生的故事只写出了开头,但他在几年后创作完成了《吸血鬼》(the vampyre),之后爱尔兰恐怖小说家斯托克(1847~1912)的作品《德拉库拉》(dracula)便是深受其影响。
约翰.波里多利医生
当初以拜伦之名出版的《吸血鬼》(the vampyre)
玛丽·雪莱则于1817年春天写完《科学怪人》(frankenstein),1818年出版,这个故事让她声名大振,一度超过丈夫雪莱。
boris.karloff in bride of frankenstein (1935)
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frankenstein)既受到《暴风雨》《失乐园》《老水手之歌》等名著的影响,也含有玛丽的自身经历。玛丽的一生充满了不幸和恐怖,终生为死亡所缠绕,所有这些后来都被表现在她的作品当中。
玛丽·雪莱的父亲威廉·葛德文是著名政治家哲学家,母亲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则是女性主义运动的先驱、《女权辩护》一书的作者,她的家里常有各领域的学术界人士出入,而其父葛德文的崇拜者更是络绎不绝,雪莱就曾是这些年轻的崇拜者之一。
1814年夏天,雪莱与16岁的玛丽私奔,却没有与妻子离婚。因此玛丽在很长一段时间还充当了“第三者”的角色。1815年,她与雪莱的第一个儿子不幸夭亡,1816年9月(正是那个无夏之年),玛丽和雪莱从日内瓦回到英国,不久后雪莱的妻子便投河自杀(因为无法接受雪莱建议的“三人家庭”模式),玛丽终于得以与雪莱结婚,但婚后多次流产,最后只成活了一个孩子。1822年7月8日,29岁的雪莱与朋友爱德华·威廉斯和一个年轻船员一起淹死在海里。在《弗兰肯斯坦》中,雪莱的化身克勒伐尔被弗兰肯斯坦创造的怪物杀死在水边,雪莱最后也死于水中……
除却玛丽·雪莱的个人经历,当时的大环境是促成弗兰肯斯坦以及玛丽·雪莱之后几部科幻作品的更重要因素。
作家生活在整个西方社会经历深刻历史变化的时期,当时,英、法、美等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文明空前发达,天文、地理、物理、生物等学科也有了很大的发现。经过科学理性洗礼的广大民众普遍盲从科学并对科技改变世界抱有各种幻想,他们迷信科学知识是一件魔力无边的法宝,它"永远能为你提供精神食粮,使你不断探索,发现奇迹"。
而弗兰肯斯坦所创造的怪物在某种意义上正代表着正在发展和渗透进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我们可以看到,玛丽·雪莱的忧虑心情充分表现于作品,阴郁的情调贯穿全书,并投射入文字当中。
在作品中,作者所塑造的怪物本来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最后却发展为一个社会秩序的破坏者,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魔鬼,但即便如此却仍保有一定的良知。
看见这一幕场景是不是让人莫名心疼
怪物要求弗兰肯斯坦为自己制造一个配偶,答应事成后与其双双远离人间。
弗兰肯斯坦最初应允了怪物,但在接近成功之时,担心怪物种族从此危害社会,于是毁去了女性怪物。苦苦企盼的怪物疯狂报复,杀弗兰肯斯坦的未婚妻等几个亲人。
弗兰肯斯坦为怪物创造的新娘
弗兰肯斯坦本人开始认为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错误,后来逐渐变得内疚,最后终于勇于承担责任,与怪物进行决斗。此后的科幻作家们——包括如凡尔纳和威尔斯——在这点上都不如玛丽·雪莱。
boris.karloff因为弗兰肯斯坦系列的电影而蜚声影坛,他扮演的恐怖角色成为荧幕经典
小说刻画的不只是人类与科技进步之间存在着冲突这一主题,展现的也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滥用科学及其后果,更重要的是,它借19世纪初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的“现代”社会语境,揭示了在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价值观驱使下,人类无所顾忌、狂妄地自我奋斗的丑态及其对社会构成的巨大危害。
作家自觉地将哥特式风格融于科幻描写,深刻地反思了现代化进程中个人追求与社会道德、传统价值观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当时文学和情感的氛围。也许正是小说所蕴涵的这种丰富的人性关怀和超前的社会“忧患意识”,才使其在“后现代”的今天,仍是英美文化中的一个持续热点。
tim burton动画版怪物和怪物的新娘
卷福演绎的弗兰肯斯坦怪物舞台剧
虽然哥特风格是小说在当时取得成功的重大原因之一,但《弗兰克斯坦》是一部非常独特的哥特小说,之后仿效它的故事似乎绝大多数都只能归结于科幻文学而非哥特文学。毕竟,科学并不是一个适合于哥特小说的元素。科学意味着文明社会的理性之光,而哥特小说却对黑暗、蒙昧、为狂热宗教信仰所笼罩的中世纪情有独钟,后者曾极力阻挡并延缓前者的到来,是为前者所不屑且排斥的;因此,两者实际上是难以相容的。
相反,同样在一场游戏中诞生的《吸血鬼》却为哥特小说从此带来了一个长盛不衰的主题——吸血鬼。
爱尔兰恐怖小说家斯托克受其启发创造了经典吸血鬼形象德拉库拉伯爵。
1992年科波拉拍摄的《吸血惊情四百年》,对于德拉库拉伯爵的形象是颠覆性的,形象阴森且委琐,形容枯槁狰狞,眼神邪恶狠毒,身体伛偻却带有侵犯性,科波拉的主旨却在于还原小说原作中的德古拉伯爵的形象。
科波拉版本中德拉库拉伯爵与爱人伊丽莎白转世的米娜
哥特小说到了1840年左右已经不再风行,但其影响却渐渐在19世纪的文学上扩展开来,并渗入法国的浪漫主义运动,形成了一道格调阴沉却不失浪漫风情的文学奇观。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民众对阴森、奇幻的哥特风格抱有近乎病态的喜爱之情;这种癖好使得当时的许多文学作品大量采用哥特手法,比如《呼啸山庄》、《简爱》、《远大前程》、《荒凉山庄》、《远离尘嚣》、《还乡》 、《白衣女人》、《道林?格雷的画像》、《蝴蝶梦》、《牙买加客栈》等。
emily.bront在呼啸山庄里创造的阴郁唯美,多年后我似乎还能听见heathcliff震撼人的灵魂的呐喊:“be with me always-take any form-drive me mad! only do not leave me int this abyss, where i cannot find you! oh, god! it is unutterable! i can not live without my life! i cannot live without my soul!"
last night i dreamt i went back back to manderley!
“无夏之年”已经过去两百年了,但无论是那个夏天诞生的弗兰肯斯坦的怪物,亦或是由吸血鬼引发的一系列哥特文学中的经典人物形象,都仿佛拥有了超越自然的永恒生命,逃脱了创造者的生命局限。
他们瘆人而美艳,生长在时间里,却又游弋于时间之外。
与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