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今天建军节,看到一篇文章的节选《守望天山——一个老兵二十四年的感恩故事》,有一部老电影《天山行》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所在部队的烈士事迹改编。
我没看过《天山行》,但是通过文章我知道了另一个真实故事,很令人感动。大概是说当年部队修建独库公路时,遇到暴雪封山,弹尽粮绝,四名战士奉命求援,在冰天雪地中爬行三天三夜,班长郑书林带头将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兵龄最小的陈俊贵,郑书林和副班长罗强先后牺牲,陈卫星和陈俊贵最后也倒在雪地中,幸运的是他们被一位牧民救下,只是也落下终身残疾。
退伍后,陈俊贵被安排工作在电影院放电影,然后结婚生子。后来看到电影《天山行》想起牺牲在天山的战友,于是和妻子带着孩子回到天山为烈士守墓,这一守就是二十四年,而且还会继续守下去。
文章写的很好,被我这样一概括少了很多细节感动,真不好意思。其实可以想像下,八十年代中期末期那个时间,有份正式工作,这是多么体面让人羡慕呀。不但体面还有工资,而且陈俊贵的妻子也有份工作,不敢说大富大贵最起码吃喝不愁。再想想天山有多苦,最起码冷啊,物资供应肯定不畅,但就是这样他们还是毅然去了天山,搭地窝子守着168名战友的坟墓。开始说守三年,三年后因为穷,因为面子,我想更多的应该是舍不得吧?!夫妻二人没有回去,在地窝子里住了九年。在这里陈俊贵的妻子生下两个孩子。她说“别提在地窝子生孩子的事了”“不是人受的罪”几句话带过。我可以想象她在冰天雪地里生孩子的痛,但只有她自己才明白到底有多痛,以至于连提都不想提。
真正的苦难外人做不到完全感同身受的。这个传统善良的女人太苦了,最难的是不止自己苦,孩子也苦,以至于她曾两次自杀。一个母亲要有多难才能放下孩子去死呢?按现在的说法,她当时应该是重度抑郁状态。
好在艰难的日子终于过去,陈俊贵一家的生活在当地政府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好转,孩子渐渐长大,也终于理解了父亲,并帮助父亲找到了班长的家人,遗憾的是班长的父母已经过世……
天山上无论是让出最后一个馒头的班长郑书林罗强,还是舍身救战友的石博韬,雷锋式好干部姚虎成等168名烈士,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许多故事,身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动人心弦又痛彻心扉。其实不只天山,祖国大地上每一个留有人民子弟兵身影的地方都有不止一个感人的故事,他们值得被尊敬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