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葡萄阅片路——
城中大盗
影片信息
城中大盗 the town
导演:本·阿弗莱克
编剧:peter craig,本·阿弗莱克,aaron stockard
主演:本·阿弗莱克,丽贝卡·豪尔,乔·哈姆,杰瑞米·雷纳,布莱克·莱弗利
在罪恶之都追求新生
文/新月
最开始对《城中大盗》这部电影产生兴趣,是因为它的导演和主演——本·阿弗莱克。他波澜起伏的事业生涯对我来说一直充满了吸引力,我很好奇这个男人身上到底蕴藏着多大的能量,能在转型成导演后,几次凭编导能力踏入奥斯卡俱乐部。更准确的说,是“重回”奥斯卡,毕竟他和马特·达蒙早在1997年便凭借《心灵捕手》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而这部电影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它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在紧张刺激的情节之中表达了一定的观点和思考。
《城中大盗》改编自库克·霍根的小说《小偷王子(prince of thieves)》,它讲述了在职业犯罪城镇(查尔斯镇)上长大的道格,子承父业地和兄弟们一起抢银行,却因一次意外和银行经理克莱尔渐渐产生了情感,开始渴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尽管海报上来看是一部充斥着毒品、抢劫和暴力的犯罪电影,但看完之后才发现它远不止这些。这是一部在黑暗中展现人性光明、在绝望之中凸显强烈希望、在暴徒之中反衬出一位渴望改变自己的人的电影。
01
因为看得到未来
便不愿再继续苟且
位居波士顿周边的查尔斯镇是一座犯罪者的世外桃源,贫富差距大导致犯罪率高,抢银行几乎是小镇的职业了。这种浓厚的犯罪文化,既是身处其中的人们的护身港湾,也是他们逃不掉的泥泞深渊。大家互相熟知,仗义无比,那种强烈而忠诚的友谊和羁绊在牢狱之灾和穷困之苦面前,就像壮实的藤蔓一般强有力地保护着他们;但当他们想离开这一切重新开始时,那藤蔓却斩不完,砍不断,越是挣扎便缠得越紧,把人勒向麻木,勒向窒息,勒向死亡。
大多数人并没有想过逃离这一切,因为他们除了犯罪以外并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就像片中考夫林说的一样:“监狱的可笑之处在于,大家都假装自己想出去。”查尔斯镇就像一个看不见摸不到的监狱,囚禁着这许许多多职业罪犯。多数人看到查尔斯镇无形的高墙,便决定这是自己的归宿。但是道格不同,他足够聪明好学,他的头脑已经爬到了一个可以越过高墙、看得见外面光明世界的高度,因而他渴望翻过那堵墙,把查尔斯镇和所有的羁绊都留在高墙后面,在阳光下开始新生。这份眼界的高度,是他渴望新生的第一个要素。
02
三次关于母亲的解答
是同一道伤口越刺越深
第二个要素,是道格对母亲的执念。影片中关于他母亲的故事讲到了三次,每一次都更加深入真相,每一层真相都更加残酷。从第一次他对克莱尔所讲的凄惨童年丧母故事中可以看出,他对母亲的记忆并不多,但深深地记得母亲的离开对他带来的打击以及自己强烈的找回母亲的希望。可以想见,由于母亲离开得太早,他对母亲的记忆的模糊之处全都用自己理想化的投射来填补上了。母亲,每个孩子心中最亲切和带有光环的形象,是道格从没说出口的一个执念,一个希望的支柱。
所以在多年后他终于与父亲对质了一次,质问他为何从没去寻找过母亲。但父亲告诉了他残酷的事实:母亲就像道格平时接触的邻里女孩们一样,浅薄、轻贱,不值得寻找也不值得留恋。这个可能道格绝不会没想到过、没怀疑过,毕竟他现在的生活和几十年前父亲的生活没什么不同,那么他们接触到的女人又会有多大不同呢?可也许只有在亲口听到父亲说出这些话时,他才能强迫自己相信这个事实。他的幻想破灭了,他的寻找失去了意义;但这可能反过来激励了他开始新生的想法:他不愿再走上这条看得见终点的老路,他要自己创造自己的未来。
然而在这之后,花店老板又告诉了他更加丑陋可怕的真相。母亲的自杀全是花店老板一手谋划的,只为挫挫他父亲的志气。是这最后的打击让道格意识到,在这灰暗的查尔斯镇,一切都比表面上看到的还要更加可怕,再留下去恐怕还要拖累他在乎的人。这一切,都促使他离开。
03
你就是我的爱斯基摩人
而我是你的晴天
第三个促使他追寻新生的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女主角克莱尔。两人之间的情感,也是影片花很多笔墨去着重描绘的部分,对理解影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以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想不通为何道格会爱上克莱尔,毕竟他一直都知道两人身份的差异,知道这段关系始于一个巨大的谎言,他为何要抛弃理智和她在一起?第二遍看时,我的思绪才渐渐找到了解答。
克莱尔对于他,是救赎一般的存在。在影片开始后不久的一次互助交流会上,一个老人讲了一个关于爱斯基摩人拯救了南极探险家的故事,正是对于道格和克莱尔之间关系的暗喻。道格在这自暴自弃的前半生里,一次次陷入低谷,没有人能拯救他;但现在,克莱尔的出现就像误闯黑暗世界的一道光,让他像上瘾一般不能退开。毕竟在道格生长的犯罪小镇上,想遇到这样一个有着良好教育、心存善良、积极生活的女人很难。这种在同一水平上的交流、另一个思维清晰的声音,大概是道格一直渴望拥有却一直缺失于他生命中的存在。如果他能早些找到这样一个清醒的声音,也许他就不会在每次生活出现转机时把一切都搞砸了;所以当这一次的转机出现时,他要尽全力一搏。
而克莱尔为什么爱上道格,则好理解得多。他在劫匪团伙面前,擅长谋运筹帷幄、有勇有谋、为人仗义,而且为了在乎的人敢于硬碰硬、撞得头破血流;但在克莱尔面前,他展现出了灵魂中与那些品质相辅相成的另一面:睿智、幽默、善解人意。片中两人有许多短小的对话,都非常精彩;这其中,多数是克莱尔抛出话题,而道格总能给出最完美合适又出人意料的回答。从一开始的洗衣店丢脸的解围,到在晴天去世的弟弟,到愧对受伤同事,再到向fbi隐瞒的线索,无论是日常生活小困扰还是严肃的问题,无论是常见的小情绪还是别人很难理解的罕见经历,道格都能完完全全、感同身受地理解她,并给出或能安慰到她、或能帮助到她的建设性回答。没有老套的万金油,没有愚蠢的、她自己也能想出来的建议,他的话都出自真心;这种实实在在、可以依靠的感觉,是能用心辨别出来的。
然而埋得再深的谎言也终将浮出水面,那是最痛苦的一部分,绝望的挽回和不可避免的渐行渐远。我想,克莱尔的价值观决定了她不可能跟一个银行抢劫犯一直在一起、共建未来,但反过来她也不愿进一步去害他,因为感情它本身,既幸运也不幸地,是无法立刻消失的;并且她已经认识了他,看到过他内心的光明和善良,知道他并非是十恶不赦、无可救药的恶棍。因而她最后说出那句暗语警告“你的出现就像是我的晴天”时,那一瞬间的人性温暖让人感动得想哭,一切都得到了可能情况下最好的结果。但道格最终也死在了这个晴天,恐怕克莱尔终将不能摆脱她对晴天的忧伤了,而这一次,也不会再有人用别出心裁的回答来安慰她了。
谢谢你,成为了我的爱斯基摩人。
对不起,我最终成为了你的晴天。
04
结局痛苦无比
却是必要的了结和升华
我对故事结局的喜爱和我对它的痛恨大概是不分伯仲的。我痛恨导演杀死了道格这个角色,但我又真心深爱这个强有力且最为合理的结局。就算道格活下去又怎样?经历了最后这一番失控的犯罪后,他难道真能丝毫不受影响地平静地开始新生活?难道他还能在未来某一时刻与克莱尔重归于好、或是找到另一个同样好的女人?不,本·阿弗莱克费了这么大周折描绘出查尔斯镇的环境及其对他们的影响,不是为了一碗美好而虚假的鸡汤。
“无论你改变了多少,你都必须为过去做过的事付出代价。”
很多时候我们难逃宿命,是因为,我们想逃离的历史轨迹也恰恰是使我们成为自己而作出的选择。想要跳脱出自己的牢笼谈何容易?这需要强大的魄力和动力、做出改变的能力,和无比清醒的头脑,知道在自己身上,什么需要抛弃,什么需要坚守。更难的是,有时候,你还需要一点点运气,该命运的,归命运。
这是打醒不切实际幻想、重申现实主义主题的当头一击。无论电影内容里有多少轻浮和虚构,都必须有真正能让人记住的有力的一拳。这一拳必须足够沉重,才能在观众心中留下痕迹,才能让人真的去思考这电影里传达的信息和逻辑。而《城中大盗》的结尾完全做到了。情感、人物形象、主题,都在最后这痛苦无比的结尾中,得到了完结和升华。
道格的赎罪,通过死亡和由克莱尔转捐给儿童滑冰场的钱得以实现。
孩子,代表着希望。也许有一天,会有另一个父亲被关进监狱的孩子,在溜冰场的冰球队里找到自己的未来,从体育之路走出查尔斯镇之外,而这一次,他不会像这位匿名捐赠人一样搞砸一切。
橘子,也是他寄托的希望。也许在某一时刻,这个橘子能在一片新的土地中结出新的果实,而这一次,它将拥有他从未有机会得到的灿烂阳光。
but i know that i’ll see you again,
this side or the other.
监狱里边,或外边;
生命这边,或那边。
——————
【更多精彩原创影评、最新影视资讯、最热影视资源,欢迎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吃葡萄不吐葡萄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