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一个节日,万种风俗,一颗种子,一方传承。清明节就如同一颗饱含文化的种子,在华夏民族的土壤中永久传承。
在这暖阳初显、万物复苏的日子里,让我带着你一起飞吧!飞过时间的缝隙,穿越上下几千年;飞过空间的距离,穿越山河几万里;飞过小桥,飞过孤山,飞过烟雨……一起去看一看四海天下的清明节,看看各地的习俗、饮食……
祭祀可谓是清明节的头等大事。“清明时节雨纷纷”那一点一点的雨滴,或大或小,纷纷落下,给大地罩上了一层白纱,好像专门为了那祭祀而来。连老天都不曾忽视的祭祀,人们更是倍加重视了,从前、现在,大江南北都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这一习俗。
清明祭祀,如果看了这四个字,你就单纯地认为所有的祭祀活动都是在清明节这一天,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祭祀作为清明节的头等大事,怎么可能就在这一天呢?它在时间上也是处处开花的。
曾经老北京的清明祭祀以“俗人”和僧人为界线划分了祭祀时间。僧人在清明节当日进行祭祀活动,而“俗人”则在清明节前夕的“单日”进行祭祀活动。
“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坟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这是一首流传在山西的关于清明节的民谣。带着无限的思念,手里端着祭品,肩上扛着铁锄,如今人已不在,能为你做的就是给你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家了,愿你住得安稳、舒适。
“阖村哀声连一片,传入耳中都是悲”这是山西大同、平遥等地清明节的写照,带着对亡人的哀思,好好地痛哭一场,也是一种解脱。只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古训,人们自是不会忘记,所以这里哭的都是妇女。她们在傍晚时分,将所有的哀思都化为泪水从心中涌出来。
地处中原的山西,自古受着礼仪的熏陶,连清明节也多了几分别样,从南到北,各有特色。南边的清明节是全家出动,穷也好,富也罢,人们都用满满的诚心去怀念故人。他们祭祀完毕,返回家中时还要拔一些绿油油的麦苗,然后再在门上插一些辟邪之物,如松柏枝、柳条等。另外在那山西闻喜等地,祭祀时还有给已故之人挠痒痒之说,他们祭祀时带着枣糕,用其在地上滚,说是这样便可以为故人挠痒痒了。
北边的清明节是清一色的男人,当地人们认为,男人乃家中的顶梁柱,把一切交给他们,让他们代表全家去哀悼,也是好的。在那山西河曲等地,以前人们祭祀时,还带着美酒佳肴,待祭祀完毕,他们就地而饮,离得那么近,就当是和故人一起用餐了。
祭扫和修整坟墓是台湾人民清明节祭祀的两种方式。前者简单,只需供奉一些米糕之类的吃食即可,后者复杂且隆重。
修整坟墓的贡品不仅包括十二种蔬菜,另外还有粿类、糕饼等做伴。不过这贡品还不算什么,扫墓更是讲究。在那里,“墓纸”即用五色纸剪成的长方形,也就是献给逝者的钱,是必不可少的。它要献置在坟墓的四周,墓碑上也要放一沓,他们认为,无论生前贫富,死后到了另一个地方,只愿富贵与你长在。
“清明螺,抵只鹅”要说吃螺蛳的最佳时节,那可要非清明莫属了。那个时候,螺蛳因为还未曾繁殖,所以肥得不得了,捉一些回来,无论怎样吃,都别具特色,难怪它会有“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的赞誉呢。
鸡蛋是河南西部清明节的节令食品,每到清明,大人便煮一些鸡蛋给孩子吃,说是这一天吃鸡蛋有明目的作用。
作为地大物博的中原,在饮食上自然颇有风味,清明节更是不例外,下面我们就一起飞到山西,以它为例,看一看那里清明节的饮食习俗。
在山西,“馍”好像已经成为了特色,几乎每个几日都离不开它,清明节我们又要和它见面了。山西南边地区的人们在清明节要蒸大馍,那馍与平日不同,里面要包上核桃、红枣等东西,有子孙多福的吉祥寓意。而北边的人们则要自己生黑豆芽,然后再把它作为馅包在玉米面中来吃。再靠西一点的人们在清明节要“摊黄儿”,就是用黍米磨的面做饼,真是特色十足。
当然这特色不止在山西,更不止在中原,它属于清明节,早已遍布祖国各地。一个节日,万种风俗,一颗种子,一方传承。清明节就如同一颗饱含文化的种子,在华夏民族的土壤中永久传承。
(本文摘自团结出版社《不可不知的中华节日常识》,红素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