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其实作为宁浩和徐峥的粉丝,这个片子我期待了快一年了,之前还和电影宣发方联系过,看能不能搞一次观影团。
后来可能人家觉得我号太小,又不是专业影评人,就没找我做,但依然阻止不了我想安利这部片子的决心。
因为最近工作太忙,点映的时候没去成
直到周末,我才抽空把这片子看了,买了早上九点的票,上座率依然达到了90%以上。
这部电影title颇多,比如“十五年来评分最高的国产片”、“改变国家的电影”、“年度最佳国产片”......
想必大家的都被这些评价给刷屏了,是不是感觉自己要是没看《药神》,还是个人吗?
虽然已经被大家吊足了胃口,但是看完电影以后,还真没失望。
等电影下映之后我肯定要出一个视频,今天就先发个图文给大家解解馋吧。
《药神》在豆瓣评分9分,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在本世纪,超过9分的华语电影只有《鬼子来了》和《无间道》。
在电影诞生以来,超过9分的华语片也不过十几部,其中像陈凯歌、张艺谋、李安、姜文也各只拍了一部。
按照《药神》9分的概念,那它就超过了王家卫、杨德昌、侯孝贤等一票大师的所有作品。
这么看,当然不靠谱,《药神》的高度明显还不够。
所以片片的意思是,大家不要抱着去看《霸王别姬》的心态去看《药神》,这样你肯定会失望的。
但如果是抱着看一部商业片的态度来说,那你就会感到很惊艳了。
因为《药神》的本质上,还是一部现实题材的商业电影。
它好就好在把社会痛点与商业元素结合的天衣无缝,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商业片的好看和文艺片的深度。
换句话说,就是它既解决了纯商业片的食之无味,又解决了纯艺术片的晦涩难懂。
这方面韩国电影一直比我们做得好,像他们的《熔炉》《辩护人》都是反映社会问题的佳作。
这次《药神》出来之后,个人感觉虽然比《辩护人》还是差了一些,但也算是扳回了一城。
另外电影的表演非常精彩,徐峥说这是他入行以来最满意的一个角色,这话的确有道理。
立个flag:估计徐峥老师能凭这部电影拿下一个甚至多个影帝!
还有其它几位,像谭卓、王传君、周一围、杨新鸣、章宇也是个个出彩,堪称2018年上半年的最佳群戏。
其次,不得不佩服它的勇气和聪明
拍这种题材,无疑是要冒巨大的风险,首先是审查上的风险,其次是改编剧本时必须处处小心。
因为一不小心就会陷入煽情、偏激、沉闷,最后导致挨批。
所以能把它弄出来,就已经是非常自找麻烦,也非常有勇气了。
但说实话,近两年有勇气的电影其实不少,像《嘉年华》《暴裂无声》都属于其中佼佼者,但在票房和卖相上它们的短板都很严重。
不能说票房对好电影来说没有意义,好电影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就是最大的意义。
所以《药神》的不同在于,它既能有如此的口碑,还能有如此的票房
说明它除了有勇气,还非常聪明,而聪明的背后,其实是全方位的专业。
总结一下:《药神》不是神片,比不了《活着》《霸王别姬》,比《辩护人》之类的韩国电影也还有一点距离。
但它对中国电影的意义重大,在流量明星当道、纯娱乐化叙事泛滥的今天
它开辟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且大踏步的走了很远。
下面我们就来细聊一下以上的观点(以下部分可能涉及部分剧透,不过感觉大家都被剧透的差不多了。。。摊手)
电影的故事原型是2014年的一起热点事件------“陆勇代购天价抗癌药事件”。
2002年,纺织厂老板陆勇查出白血病,在医生的建议下,一直服用2万多一瓶的瑞士格列宁控制病情,两年时间几乎吃了个倾家荡产。
2004年他偶然得知了印度有一种仿制格列宁,成分和药效几乎和正版瑞士格列宁一样,但价格却低了好几倍。
在亲测有效后,陆勇把这个消息分享给了病友,并开始给病友们无偿“代购”。
不过印度药有两个问题,第一它没有专利,属于侵权产品
第二在中国没得卖,想买就必须走私,属于违法行为。
于是在2013年,陆勇被捕,上千病友向法院求情,最终陆勇逃过一劫,被免于起诉后释放,并成了当时大家口口相传的药侠。
电影中把这个故事做了大量的戏剧化改编,成片跟真实事件已经有了较大出入。
比如陆勇本来的身份是纺织厂老板,但在电影中变成了卖印度神油的穷酸小贩,现实中的陆勇自己就是一个慢粒白血病的患者
他买药是为了救自己,并不是靠这个挣钱的药贩子,也没有因为病友去世而被感化,最后亏本卖药。
很明显,这么改戏剧性更强,故事更清晰也更简单易懂。
还让电影主角有了一个从烂人到圣人的成长过程,从而让观众更能产生共情,也更具有话题性。
可能也有观众会说,这种处理方式不尊重现实,避重就轻,批判的还不够深,阻隔了对社会问题真正深入的思考。
这么说肯定是不对的,因为这恰恰是商业类型片和纯艺术片的区别。
商业类型片的叙事重点,简单说就是,最大化的呈现社会问题,而且还得保证好看。
如果说真要解决社会问题,那是专家学者的职责,绝对不是一部电影所能承载的。
所以说《药神》剧本的精妙,在于它在非常好看的同时,还把“陆勇案”核心的矛盾点全给提炼了出来:
比如情理与法理之间的道德悖论、比如生命权与专利权孰轻孰重?
以及后面引出的“贫富差距”、“医疗保障制度不合理”、“商业规则残酷”等一系列的社会现实问题。
这些问题单拎出哪一个都是无解的难题,比如说“专利权和生命权”吧
生命当然大于专利,但是如果就因此放纵仿制药,危害肯定会更大。
毕竟新药研发成本高昂,专利权若没有保障,医药公司必定无以为继,无法研制新药。
长久来看,威胁的肯定是更多人的生命。
而且有很多医药研发从业者可能辛辛苦苦几十年才有一点点成果,仿制药也无疑严重损害了他们的权利。
所以这些问题根本无解,甚至找不到对立面在哪。
但电影非常巧妙的找到了三个层面上的“反派”,尽可能地把问题的病灶展现了出来。
首先是法律层面,反派是执法人员。走私、卖假药是违法行为,所以执法人员是不可能缺席的。
但电影的精妙在于,它把执法人员也分成了两个派系
一个是周一围扮演的警察,站在了情的那一面,另一个是局长,他坚定地站在了法的那一面。
这两面既维护了司法的尊严,又展现了人性的温度,算是带着镣铐还跳出了芭蕾。
然后是道德层面,反派是假药贩子。这是电影中一个真正彻底的反派,没有回旋的余地。
还特地找来了坏人专业户王砚辉,也不知道这是他第几次进局子被警察审讯了。
但即便是这样的角色,电影中也没有把他一棍子打死,在最后审讯时,他在可以戴罪立功的诱惑下,都没有把徐峥供出来
而且还让他说了一句这样的台词,“在手上救下的人,没有一千,也有五百了吧”。
这个设定比一个纯粹的恶人形象,也不知道高明了多少。
再是商业制度层面,反派是瑞士医药公司和医药代表。
这是电影中我不太喜欢的一个部分,电影里被黑的最狠的就是这个瑞士医药公司,可能最无辜也是它了。
国有国法,行有行规,医药公司按照行业标准制定药品的价格
医药代表也在尽职尽责的维护企业的利益,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都没有错。
况且如果没有正版药,又哪来的仿制药呢?
研制一款新型药的研发成本,是十几亿,甚至上百亿!还是美元!
而研发的时间成本也要花十几年!医药公司如果赚不到钱,靠什么去研发下一款新药?
但除了这三点,现实中还有没有其他的阻碍呢?
当然有!最后一个大反派,就是穷!
这是从假药贩子的口中得出的结论,他说“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
无药可医和没钱买药是两种不同的悲剧,这才是根源,但也是天问。
只是前面说了,这终究还是一部商业电影,不是写博士论文。
所以从剧本角度来说,这三个反派层层递进,各个层面一网打尽,找得非常准确。
除了反派精准,配角们也是精心塑造,电影把病患者们分了几种不同的情况
四个配角们就各自代表了一个阶层和一种价值观。
王传君的吕受益演得最好,他看起来很滑稽,其实他最悲
他带来了一个男性视角的家庭概念
当病入膏肓吃药已经无效时,
只能通过做费用昂贵成功率也不高的手术
父爱如山,吕受益当初是因为看到儿子出生,才选择勇敢的活下去,现在又为了不拖累儿子而勇敢的赴死。
谭卓演的思慧代表是女性的坚韧
丈夫跑了,自己一个人带着患白血病的孩子
这个家庭里父爱是缺失的,所以更突显了母爱
谭卓有场戏我很喜欢
从酒吧回来后,勇哥送她回家,她主动脱衣服准备献身
这场戏特别有力量,因为对于她来说,除了身体一无所有
刘牧师的加入让电影有了宗教救赎的意味,也提升了一个讨论的高度
他和教友们虔诚地信仰上帝,但上帝却并没有管过他们的死活
这等于是直接质疑了上帝的存在,也质疑了信仰在现实面前的无力
黄毛是带给我感动最多的一个人,他代表的是人性本善
他不想给家里人添麻烦,他想救自己和跟自己一样的穷人
他这个角色与徐峥好像是一个线的两极,然后互相向对方走去
起初徐峥精明算计唯利是图,他和徐峥冲突不断
后来两人价值观越来越趋同,关系也越来越好,是他见证了徐峥角色的转变
而且他和徐峥的见面和分别的方式也很呼应
第一次见面是徐峥打他,他骑着自行车摔出了血
最后一次是他舍命救徐峥,同样是车祸,这次被撞出了一身血
所以这个角色非常成功,台词没几句,成长却是最大的
这四个配角在团队中各司其职,一方面代表了那些患者们的众生相
一方面为徐峥卖仿制药这件事争取了观众的认同感,增加了故事的感染力。
在故事框架和正反派都设定完毕后,能为电影添彩的,就是细节了。
《药神》中的细节很多,而且设计得也很精巧。
比如吕受益的橘子
橘子一共出现了三次,它代表了生命力的顽强和活下去的欲望。
比如刘牧师的那一句口头禅,“愿上帝保佑你”!
还有教堂、十字架,他们都代表了救赎、重生。
而印度大街上烟雾缭绕时抬的那两尊佛像
则更像是但是在法律迷雾中穿行的程勇本人,可以说他那一刻就成了佛或者是圣人
也呼应了他说过的那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同时,电影在这一刻氛围突然冷清了下来,可能也暗示了吕受益已经自杀。
还有医疗代表与警官曹斌握手时,手上被蹭到的血或者是类似血的红药水。
这一方面指的是医药公司天价药不异于喝人血
另一方面也暗指了曹斌和医疗代表手上都要沾血,后面黄毛的死就印证了。
还有锦旗,警察接到举报后,本来是来程勇家搜假药的,没想到最后搜出来一堆病友送的锦旗,这里形成了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反差。
还有故事开始时警官曹斌因为程勇欺负他姐姐,对程勇大打出手,最后黄毛在躲避警察时遇到车祸身亡,程勇又对曹斌大打出手,两个人所处的位置刚好调换了。
还有黄毛的flag,程勇提过三次让他回家看看
但是当黄毛真的决定回家时,我们也猜到了他的结局。
更讽刺的是,他当时还和程勇说过自己想开车,还说“开一下又不会死”,结果他为了保护程勇开车引开警察,就真的死了。
还有口罩,吕受益第一次见到程勇就连摘三个口罩
这里不只是个笑点,也暗示了他决定孤注一掷,毫无保留的信任程勇。
病友们第一次见程勇也戴了口罩,是吕受益带头让大家摘下口罩,后来当程勇宣布不再卖药时,吕受益临走时又把口罩戴上了。
而吕受益死后,病友们面对程勇时也再次戴上了口罩,直到最后程勇因为贩卖假药入狱,十里长街送药神时,才把口罩摘下。
最后还有三个细思极恐的细节:
第一,程勇为什么后来有钱了,有了抚养儿子的能力,却要把儿子送出了国?
当然预感到自己可能入狱是一方面,但是曹斌也说“出去挺好的,比我们有出息”。
这其实是在暗示,国内的医疗水平相距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第二,王砚辉卖了十几年搀着面粉的假药都没被抓,卖有疗效的仿制药去被抓了,这是为什么?
会不会是在暗示
因为他卖的假药只要吃不死人,就没人管
但是他卖的真药真的有用,这就触犯了某些人的利益。
第三,为什么程勇出狱来接他的只有小舅子曹斌,他救过的那么多病人呢?
这里我当时看的时候也觉得很奇怪
按理说只过了三年,不可能全部都已经去世,何况病人还有家人。
所以这里会不会是在讽刺
当天价药纳入医保以后,程勇这个曾经的“药神”已经不再被需要
他也逐渐被人淡忘,就像那面锦旗——仁心妙手普众生,徒留人间万古名。
上面说了很多好的地方,但并不是说它就没有缺点。
比如有些地方情感转折还不是特别顺,电影的前半部分是宁浩式黑色幽默
后面部分有些情感泛滥了,整部看下来感觉情绪并不是很连贯。
泪点高的人,或者没有过亲人大病离世经历的人,可能还真哭不出来。
另外,让程勇走上英雄之路,是通过两个同伴的去世完成的。
第一次是吕受益的去世,让他决定重新卖药
第二次是黄毛的去世,他被捕。
这没什么大问题,但国产片总是很喜欢用同伴的死亡,来表现主角的觉醒
其实这不是什么很好的表现方式,有点套路了。
还有它对善恶的界定稍稍武断
那个医药代表的形象过于单薄和负面,很脸谱化,不够立体。
但毫无疑问,上面这些不影响《药神》是一部好电影。
反映严肃社会议题的商业电影本来就难拍
况且它还在保持尖锐的同时,做到了极强的观赏性。
如此的成色很难想象是一个青年导演的处女作
因为它少了很多愣头青的鲁莽,又不乏对商业元素敏锐的感知力。
虽然这里面有许多宁浩和徐峥的功劳,但还是十分期待文牧野的下一部作品!
刚才在某网站看到一个话题,“《我不是药神》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战狼2》”
我觉得挺可笑的,两部片子完全没有可比性嘛。
并不是说《战狼2》不好,它当然有它成功的地方,要不然也不可能取得如此高的票房
但是《我不是药神》的现实意义是《战狼2》远远比不了的。
《我不是药神》,不会成为第二个《战狼2》
但是我期望在未来,有无数电影,努力争当第二个《我不是药神》,而且不只是喊喊口号而已。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永远不得病。
哦,再对那些评分低,票房差,甚至赔钱的国产烂片说一句吧。
活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