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它们或造型粗放夸张,或气势逼人,或泼辣怪异、或惊世骇俗……它们有着生动的表情,却又定格着自己的面孔;它们色彩冲突,却又莫名和谐;它们出自藏地不同匠人的手,却游走于鬼怪神明与人世间……它们就是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独具雪域特色的西藏面具。文:汪璐 图:供图:加央益西
加央益西是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西藏面具”的传承人,也曾是群艺馆的工作人员。虽然已经退休三年,但多年来养成的工作习惯,还是让他无法把自己从以往的工作状态中剥离出来,总是隔三差五地,就来群艺馆的面具陈列室看看。文:汪璐 图:供图:汪璐
夏日充足的阳光,让琳琅满目的陈列室呈现着勃勃生机,里面摆放着刚刚结束展览、从上海回到拉萨来的“宝贝”们。文:汪璐 图:供图:加央益西
夏日充足的阳光,让琳琅满目的陈列室呈现着勃勃生机,里面摆放着刚刚结束展览、从上海回到拉萨来的“宝贝”们。文:汪璐 图:供图:加央益西
“当时有一台传统晚会,我主动承担了做面具的工作。也没有人教,我只好从布达拉宫借了几个面具,记得一个是夏洽木(鹿),还有就是多达(尸陀林、骷髅头面具)。对着这些面具,我一点点去临摹、制作,就这样摸索着走向了面具制作人之路。”文:汪璐 图:供图:加央益西
“当时是我一个人做的。先是做模子,然后用泥。泥是从翩博(林周县)的夏宫巴找来的,需要爬很多山才能找到。那里有红泥、还有一种灰色泥。用泥做完之后就翻模子,再翻纸浆,最后画画。第一次做模子大概用了十几天。”文:汪璐 图:供图:加央益西
对于面具所使用的材料和改良过程,他也做了详细的解说。 “面具材料是多样的,木头、纸浆、铜都可以制作面具。以前一次只能制作一个面具,既浪费材料也浪费时间,制作出来的每个面具都不一样。我就用自己所学的道具制作知识,将泥巴倒上石膏做成模子,在模子里贴上纸和布做成面具白坯,等干了之后直接翻出来,这样一个模具就能制作许多一样的面具。”文:汪璐 图:供图:加央益西
“宗教面具在不使用时,就悬挂在寺庙殿堂的墙壁和柱子上;当宗教活动需要时再取下来戴上;藏戏面具和歌舞面具更是五花八门,制作者完全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对面具形象进行即兴创作;旅游收藏类面具,则来源于宗教面具和藏戏面具。”文:汪璐 图:供图:加央益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