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n°生活工作室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这是唐代诗人张建封在《竞渡歌》中描写的龙舟比赛的动人景象。你追我赶的激烈场面和擂鼓助兴的热烈气氛,在诗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端午节赛龙舟是流传千年的传统风俗,不但是历代诗人吟咏的题材,也是画家们关注的主题。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这是一组表现雍正皇帝休闲生活的作品,按春、夏、秋、冬四季12个月的顺序排列,分别为“正月观灯”“二月踏青”“三月赏桃”“四月流觞”“五月竞舟”“六月纳凉”“七月乞巧”“八月赏月”“九月赏菊”“十月画像”“十一月参禅”“腊月赏雪”。其中的“五月竞舟”(上图,资料图片,源自网络)描绘的就是端午节赛龙舟的场面。画面上,数艘装饰华丽的龙舟在江中急速而下,龙形船首高高翘起,水手们奋力划船;观者或立于船上,或站于岸边,更有小孩一手扯着大人的衣袖,一手指着龙舟的方向,仿佛急着去看。有趣的是,雍正皇帝也参与其中,他端坐在高台之上的亭中与众人一起欣赏龙舟竞渡。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聂卉说,故宫收藏的这幅画上没有款识,根据当时宫廷绘画的惯例,这幅画很可能是宫廷画师根据皇帝的命令绘制的,很大可能是多人合作绘制的,有的画建筑,有的画人物,总之不像出自一人之手。聂卉说:“这幅画虽然表现的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场面,但是内容并非完全写实,画面上的风景不像是圆明园等皇家园林,更像是构想出的风景,表现雍正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趣。”
与中国传统绘画相比,《雍正十二月行乐图》吸收了部分西洋绘画的技巧。聂卉介绍:“从画面上能明显看到作者运用了近大远小的透视原则,各个龙舟有画正面的,也有画侧面的,有立体感,整个画面空间开阔,不同于传统采用散点透视的山水画或工笔画。”
17至18世纪,一些擅长绘画的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成为宫廷画师。他们带来了许多西方的绘画观念和技术,透视技法就是其中之一,被中国画家吸收借鉴。“这幅画也见证了一段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聂卉说。
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一幅元人画作《龙舟夺标图》,纯用白描手法,画面繁复,细节逼真,亭台楼阁和龙舟都绘制得一丝不苟。画面上,殿阁巍峨,龙舟争渡,旌旗猎猎,橹桨奋动,一派激烈的比赛场面。
与《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中的龙舟相比,该画作中的龙舟格外写实,龙头雕镂精美,高高昂起,龙尾高翘,船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如此高大的龙舟恐怕不适合竞速比赛,装饰性大于实用性,但当时的龙舟竞渡是不是就用这种船,还要专家深入考证。”聂卉说,“根据史料记载,元代以前,龙舟竞渡一般在春天举办,这幅《龙舟夺标图》的内容虽有龙舟,却不是端午节。”
从古至今,人们喜爱龙舟,更喜爱龙舟竞渡中展现出的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勇于争先的精神,这也许是龙舟竞技流传千载不衰的奥秘吧。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n°生活工作室 张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