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推荐一部猛片!猛片,本来青石的期待是猛片的,因为它有着让国内许多影人望其项背的荣誉。
也确实,从影片的前半段来讲是相当不错的,特别是看到前十分钟的时候青石被叫回去吃晚饭,因为这十分钟打动了青石,还特意邀请老婆一起观看。
还关了灯,调试好了音响,两人就期待着一次盛大的精神之旅,90分钟后……老婆手机早已玩的不亦乐乎。
青石已经好久没架设炮台了,最近为了奥斯卡也是操碎了心,只好再次打开尘封许久的炮口,准备呼噜噜的砰砰砰了。
影片名字:
雄狮
海报上面的那尊奥斯卡雕像看起来是不是特别唬人?
它拿到了6个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影片提名、剧本改编、男配女配等重量级奖项的提名
虽然导演还是个新人,本片还是其长片处女座,但该片的卡司阵容实在惊人。
成年男主的扮演者——戴夫·帕特尔,目前是英国最红的新人男演员之一,08年出演《贫民窟百万富翁》中的男主后一炮而红,本片同样获得奥斯卡男配的提名
男主的女友lucy,由鲁妮玛拉饰演,去年鲁妮曾经凭借那部女同片《卡罗尔》获得戛纳影后,鲁妮玛拉是好莱坞里公认的一颗冉冉升起的实力派女星。
而本片的角色可有可无,基本就是一个花瓶的角色,她还在等待着最适合她的剧本。
男主的养母,由奥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担纲
《红磨坊》里的她实在美艳不可方物
还有一个奖项虽然不多,但国内影迷可能觉得脸熟,就是饰演男主养父的大卫·文翰,就是指环王里的二王子
(魔戒二王子:法拉米尔)
这些角色,大部分出自影片的后半段,而崩塌的恰恰是后半段,实在是可惜了这么好的阵容了。
影片改编自畅销书《漫漫寻家路》,故事缘于作者沙罗的一段真实经历。奥斯卡向来喜欢真实事件改编的传记片,而且该片怀有关爱流浪儿童的慈悲之心,更是为其加了不少分。
影片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半段氛围营造极为成功,后半段却直接崩塌,剪辑过快,都差点让人怀疑是否出自同一导演之手了。
前半段由沙罗5岁时的走失剧情构成
小沙罗出生于印度的一个偏远乡村肯德瓦,他有一个哥哥和妹妹,家境贫寒,老妈依靠搬运石头独自抚养他们。
5岁的小沙罗经常和哥哥咕嘟跑到铁路上,去扒火车,冒着危险从资产阶级的火车中偷出几块煤,就是为了跑到菜市场换两包牛奶。
小时候的沙罗天真浪漫,声音嫩得可爱,小孩子中特有的稚气被表现得浑然天成,我见犹怜
片中对于小沙罗和哥哥的兄弟情刻画极为动人,哥哥对弟弟的疼爱的跃然纸上
跳下火车后,哥哥向他翩翩跑去,可以看出哥哥急切的要见到弟弟
言语中,总是透露着对弟弟的鼓励
弟弟对哥哥的依赖也溢于言表,在他心里,可能哥哥相当于是他的父亲了。
晚上哥哥要出去干活,干啥活影片交代不是很清楚,应该是车站的货车里扒点东西。
弟弟本来应该呆在家里乖乖睡觉,但执意要跟着哥哥出去,为了证明自己的力气大,还特意举东西向哥哥证明,甚为可爱。
看,我能举起一只凳子,牛不牛?
看,我还能举起一辆自行车,厉害吧?
可以说,在这个贫穷、肮脏的环境中,只要有家人在,整个世界都是美好的。有这样的亲人在,甚至让人产生想在这个环境中生活的冲动。
然而,弟弟意外的睡在一辆返程的火车中,整个车厢的门窗都是紧闭着的,无论小沙罗如何拼命呼唤哥哥,都淹没在轰鸣的火车汽笛中。
他被运往了1600公里之外的孟加拉
影片也通过沙罗在加尔各答流浪的视角,展现出上世纪贫穷落后、冷漠、贪婪的印度众生相。
他跑去售票窗,售票员没耐心理他的口音,排队的乘客急着买票把他轰走。
一群小孩蜷缩在过道里,周围行人来来往往,没有一个停下来关怀,最后还要面对人贩子,被他们追打,车站里的警察直接选择无视。
终于等到一个中年妇女愿意给他饭吃,但眼神却出卖了她一己私利的肮脏交易
能真诚给他带来一丝温暖的,还是同为流浪儿童分给他的一片纸箱皮。
在茫茫人海中,一个5岁的儿童拼命的呼唤自己的哥哥和妈妈,等来的却只有路人的冷漠和麻木。
他对这个社会早已失去了安全感,福利院给他吃住,帮他登报寻人启事,大妈耐心解释收养父母的情况,末了小沙罗临走前还要再问一次:
你们真的去找我妈妈了吗?
可见出公职机构、乃至印度整个社会对于流浪儿童都缺乏让人信服的关怀,以至于到现在印度每年都会有8万儿童流落街头。
即使他已经接近于一部伪纪录片,但前半段的情绪渲染至少还能让人接受的。从拥有一个还算幸福的家庭,到一人流浪在外靠吃垃圾过日子,写实细致,能让人感同身受。
特别是小男孩的演技相比成年版更为出彩,一人撑起半部戏,早已打动所有人。
但直到下了澳洲的飞机,整部片子开始崩坏。
艳阳高照的澳洲,对比之前灰蒙蒙的印度,简直就是一个天堂一个地狱,这真的是帮助印度的公益片而不是故意黑它的?
相比印度,澳大利亚养母妮可·基德曼看起来就像是一位白人圣母大放异彩,为着两个(后来又收了一个自虐倾向小孩)印度裔养子操碎了心,常常深夜独自流泪
不生孩子是觉得地球上人口太多了,领养孩子就是为拯救流浪儿,给他们生而为人的机会,而不是自己不能生育。
(圣母光芒四射)
当然,真相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对夫妇确实值得敬佩。
但是影片确实还存在着许多令人难以满意的地方。
在时间线的跨越上,多采用黑幕加一段文字,首先是时间一会用具体年份,一会又用几个月后、几星期后,一般来说用个一两次就够了,但是该片足足有四五处,很容易让人对时间概念产生误会。
其次,长达20年的时间跨度,本身有许多可以展示的地方。但影片直接用一段文字跳过,没讲寄养小孩如何被收养家庭融化、也没深入探讨生母养母的内心。
观众都还没能适应被收养小孩和收养家庭两者之间的感情,影片马上急匆匆的展开两个小孩长大后的冲突
最让人不舒服的是,为何会有女票戏码的存在?
原著本身就没有女票的存在,导演为什么还要增加这个角色?
影片煞有介事的讲了两人的相遇、相识、相爱,还带回家看爸妈了,结果又来了一段为找亲妈的分手,还没完,后面两个人又合好。如此纠缠,占用了大量戏份。
加就加了,但除了为影片增添一些矫情的冲突,对剧情根本没有任何推进辅助作用。
臃肿而无当,还增添了观众对主角矫情的反感。
寻找亲妈应该是一种与日俱增、逐渐强烈的感受,他却是突然间在party后,莫名其妙的对女票发飙、要分手找妈妈:
你能理解我亲妈和哥哥日复一日的在寻找我的感受吗?
而我却在优越的生活里迷失自我,
让我很恶心。
这种纠葛和挣扎的矫情来得莫名其妙,看着特别倒胃口。想找亲妈就好好找,对着关心他、爱他的女票咆哮个毛?
考虑到女票对主题没有任何帮助,切掉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而导演之所以把她加进去,很可能是书中主角的情绪不知道如何表达,只能拉一个女友出来作为表达对象。
但很明显,这种胡乱添加爱情戏码的尝试是极为失败的,倘若能把这些戏份放在弟弟(后来收养的那个)身上,或许还能擦出些更具厚度的火花。
让人可憎的是,为了找他亲妈,男主把自己锁在独居的屋里,对自己失踪的弟弟、生病的养母不管不顾。
人家幸苦养你25年,你就这么报答他们的?
养父在屋外说得声泪俱下,想跟你见个面,男主却把自己锁在里面假装不在家。
(这一刻的养父爱子之心跃然纸上,但男主的表现让人很不舒服)
还美其名曰怕自己寻找亲妈的举动伤了养母的心。
导演,要表达男主的思乡之情能否换个方式。这种废寝忘食、自绝于家庭的矫情是好莱坞大片的套路,不是你一个传记片该有的形式。
传记片讲究真挚动人,请问你所谓的“真”为何让人忍不住阵阵恶心呢?
男主最后通过谷歌地图找到了他在印度偏远山村的老家,从头到尾表现男主在寻找的举动,就是把自己关在屋里,划动鼠标,在谷歌地球上一遍遍的点击放大、点击放大。
敢情青石看了假雄狮,而是一部谷歌地球的超长宣传片。
虽然谷歌贡献大,但也没必要自绝家人啊?要绝也得给个合适的铺垫吧。
结尾还是一如寄往的煽情,鸡肋一般的相认场景
第一次相认的时候,男主带着一群男人走来:
亲妈带着一群妇女迎面走来:
人群中,两人相拥而泣
男主比周围的人高出一个头,果然澳洲牛排很养人呀~~
还有后半段的配乐极为煽情,也用了大量的闪回剪辑,显得极为生硬无味。
完全不会有《爱乐之城》那种神来之笔的惊艳感,敢情导演是把毕生的洪荒之力都用在上半场,下半场只能气喘吁吁的仓促应付。
青石整体的感受,就是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大于影片的艺术价值,要把这个关爱儿童的主题估计也入不了奥斯卡的法眼。
它让人感受到有阳光遍布的幸福天堂,也有贫瘠落后的阴暗地带,那里的走失儿童流浪街头,时时刻刻都在以弱小身躯面对随时到来的危险和苦难。
但由于后半段寻乡环节敷衍而矫情,观众难以对主角的思乡之情产生共鸣。
走失儿童全世界都有,但苦难不是为了煽情而服务的,套路亦不是真实,爱情线也不是戏剧性的必需品。
所以很抱歉,这样的传记片我感动不了。我们想看的是能传达真挚情感的电影,不是用做作堆砌出来的事实。
关于片名:主角saroo后来才得知,5岁时的他一直念错了自己的名字,他的名字是sheru,意思是lion(雄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