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1949年中旬,随着华东以及华北战事的逐渐平息我党我军也终于抽出人手和精力来对付西北方的敌人,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盘根错节着各支势力,而我们所要面对的不止有胡宗南所率的蒋介石亲兵,还有盘踞西北数十年的西北三马。
为了彻底解放大西北,第一野战军在司令员彭老总的率领下接连展开了数次大型会战,直至8月初我军便已兵临兰州,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响,兰州城的攻坚战也拉开了序幕,大炮轰鸣的声音响彻西北,无论是炮火密程度还是持续的时间都超出了以往任何一次会战,据战后统计此次炮击所消耗的弹药量竟高达一万发,几乎是整个第一野战军全部的家底。
彭老总听闻前线万炮齐发的消息后勃然大怒,当即拍案而起对身边的人问道:乱弹琴!这是谁这么大的胆子!敢把我一野的所有炮弹打了个精光!
周围人见彭总如此愤怒也不敢多言,只得等到彭总气消了之后才开口说道:是63军。
听闻此话彭总当即要通了63军电话,并指名道姓地说道:告诉你们军长,战斗结束之后让他到野司来见我!
挂下电话的彭总依旧怒气难平,对周围的人说道:好一个郑维山!早就听说他喜欢战场抗命!这下可好,今天可让我领教了!连我的家底都给败光了!这要是打不下兰州城看我怎么处置他!
这郑维山究竟何许人也?彭老总口中的“喜欢战场抗命”又是怎么一回事?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我军军长,他应该知道我军炮弹的储量,但他为何要在一场攻城战中倾泻那么多炮火?难不成他和敌守军有什么恩怨吗?想要知道这一切的答案我们还得从郑维山的过往讲起。
他出生在湖北麻城大别山中的一个小山村中(今属河南信阳),出身贫寒的他早年间以放牛为生,他的父亲是当地的进步农民,很早之前便接受了我党的进步思想,加入了当地农民协会等我党基层组织,而年幼的郑维山,也在他的熏陶下思想也逐渐向进步与革命靠拢,并开始为我党地下党组织秘密服务,他平日里时常以年少的身份为掩护,穿梭于在各村镇的地下党组织之间为我党传递情报和信息。
直到黄麻起义爆发后我党在该地区的活动转入地上,他的身份也得以搬上明面,并出任了童子团的分队长,次年童子团改为少先队,郑维山继续出任中队长,可谓是根正苗红的“红小鬼”。
由于其在少先队时期展现出的机敏和果敢,很快他便被党组织选为了优先发展的对象,仅仅十五岁的他便入了党担任了地方赤卫队的指导员,并借此机会加入到了革命武装之中。
后来赤卫队改编为红军,郑维山也加入到了红军之中并担任了时任红一军副军长徐向前的传令兵,可谓是年少有为风光无限,在此任上他从未出过任何差错,命令总能及时送达,当红四方面军成立时,郑维山也被编入了红四方面军总部的通讯队工作,并在此任上参加了大量的战斗。
由于长期传达首长的指示,郑维山也逐渐从众多的命令中摸索出了一些门道,并会适时地向首长们提出自己的见解,首长见他头脑灵活是块儿打仗的料子,于是在他长大一些后便把他调入了一线部队。
在反三路围攻时,连指导员郑维山表现突出,带领全连战士突破敌军封锁打乱了敌军阵脚,为大部队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立下大功,从连指导员直接提拔为团政委,这样的破格提拔可谓是独一份,但这还不是郑维山最传奇的一次提拔经历,在这之后仅仅不到一年时间,郑维山再度凭借战场上立下的战功升任为红27师政委,此时他刚满18岁,也正因为他的年少有为,他也被敌我双方公认为川陕地区的“少年猛将”。
之后他随红四方面军南征北战,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郑维山和他的部队从未碰到过难啃的钉子,即便是三度翻雪山过草地转战川西,他的队伍也从未经历过败北,他们所向披靡无往不胜,但这样的神话即将在一场惨败中终结。
1936年下旬,随着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陕甘宁根据地那贫瘠的土地也日渐无法供给上数量庞大的红军开销,为了缓解后勤压力,党中央制定了数项规划,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扩大根据地以及率部垦荒等方案,而其中最被给予厚望的计划,便是夺取河西走廊打通前往苏联的补给线,为了执行此计划,我军抽调部分红军主力组成了西路军西渡黄河征讨西北三马,郑维山作为红30军88师政委率部参与到了惨烈的西征之中。
起初我军的进展十分顺利,马家军被我军迅速击溃,我军前锋已达祁连山脚下,但由于决策失误以及补给线过长我军行动日渐迟缓,马家军也最终开始了反击,缺衣少食没有过冬衣物的红军在进行了惨烈的搏杀之后最终惨败,88师被马家军围歼,郑维山因同大部队走散而侥幸存活。
在主力部队覆灭后马家军在其统治地区开始了疯狂地捕杀“漏网”的红军干部,并高价悬赏他们的项上人头,郑维山只得扮作乞丐一路沿街乞讨艰难地回到了延安,在这一路上他见证了马家军以各种残暴的形式处决红军战士,从这时起,他便对西北三马和马家军恨之入骨,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在兰州战役时郑维山对兰州的马家军倾泻了万枚炮弹,但即便是用一颗炮弹来抵当年牺牲在他们刀下的一位红军战士,这一万枚炮弹也不足以抹平郑维山和全体西路军的痛楚。
既然知道了郑维山和马家军的渊源,那彭总口中郑维山“喜欢抗命”的事情又要从何说起呢?这个故事我们还得回到平津战役的时候说起。
那是1948年年底,为了保障平津战役的顺利开展,四野主力秘密入关,并计划在北平外围歼灭傅作义主力35军后再向北平施压,从而促使平津两座大城市的和平解放。
在这样的指示下,程子华带领十万之众悄然进入北平附近的密云境内,由于情报有误,程子华误认为密云守备空虚,仅需一个纵队数个小时就可拿下密云,于是在没有征求总部意见的情况下令攻打密云,结果谁承想此时驻防密云的竟是傅作义的主力师。
北平守将傅作义当即察觉我四野大军已经入关急忙收缩防线,35军也接到了回防北平的电文,104军在回防的路上前去接应,倘若35军成功回防整个战局都会变得对我军极为不利,而在他回防的路上并无任何我军部队部署在附近,似乎战局的天平开始向国民党军倾斜,但怎料敌35军在回防的路上竟遭到了郑维山部的顽强阻击,可是他的部队不应该出现在这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郑维山在观察了敌情之后认为“擅自调动”了原本的阻击任务,强行分兵插进了两支敌军主力之间,面对着腹背受敌的压力顶住了敌军的进攻,当其他同志提醒他军令如山时他却说道:要杀要剐我顶着,你们的任务就是阻击敌军!
最终他的“擅自行动”和“战场抗命”挽救了平津战役的部署和布局,敌35军在新保安被全歼,北平也最终和平解放,这场战役中最关键的临门一脚就是郑维山踢出去的。
其实说郑维山这是战场抗命也没错,但从结果来看这应该叫临机决断,他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结果都证明了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也难怪他的上级并没有追他的责。
在平津战役结束后,郑维山部被调入第一野战军参与解放西北的战斗之中,郑维山在13年后再次渡过黄河,这积压了十三年的怒火终于在兰州城下爆发了,解放兰州的战斗刚刚打响,郑维山便打空了上万发炮弹,当兰州顺利解放后,郑维山来到了彭总面前主动请罪,彭总严厉地训斥了郑维山此次战斗中的表现,但郑维山却说:这炮弹打完可以再缴获可以再造,西路军的战士牺牲了却再也回不来了,为了替他们报这血海深仇,我郑维山掉脑袋都值!
彭总听完也没有多说什么,虽然表面上依旧严厉但大家都看得出他的心早已软了下来,之后郑维山没有受到任何实质上的处罚再度回到部队中,带着自己的兵一举解放大西北,完成了他和西路军在13年前没有完成的任务。
在之后的朝鲜战争中,郑维山再度发挥了他“战场抗命”的本事,金城反击战时志愿军司令部决定放弃攻打883.7高地,而郑维山却认为这块高地不打只会留下隐患,于是再度“战场抗命”,留下了那句“要砍要杀先杀我!”之后带着3000多人潜伏在密林深处20多小时,待到总攻发起时一同发起突击,最终促成了整个金城反击战的胜利,而郑维山也因为攻打883.7高地有功而受到了上级的嘉奖。
这样一员有着自己独立思想敢于承担后果的指挥官是我军中的瑰宝,而这位悍将也在1955年授衔时被授予了中将军衔,在他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分别葬入了他的故乡以及红四方面军的发祥地大别山以及西路军兵败的祁连山中,或许,他是想以这样的方式,同那些牺牲在革命胜利之前的道路上的战友们永远团聚在一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