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偷马》由斯特兰·斯卡斯加德,托拜厄斯·桑特尔曼,达妮卡· 库尔西奇,帕尔·斯维尔·哈根主演,又名 Out Stealing Horses,是导演汉斯·皮特·莫朗2019年的电影,全片时长122分钟,这部电影豆瓣的评分是7.4分,电影算的上是精良了,电影主要是把故事讲好,而这部电影做的就很好。本站推荐度为高,喜欢看高分高质量的电影的同学可以说十分适合你,赶紧去看看吧
网友陈好康的评价是4颗星
今年柏林的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又是一部评价两极的片子,但是非常合我的意。在人生暮年回忆青少时光,在噩梦轮回中淘洗岁月沉浮,青春伤痛的模板,却在升格摄影和温吞配乐间流淌出静谧的诗意。林间薄雾,风吹过麦浪,少年从急驰的奔马上跌落,父亲的声影消失在另一个国度;湍涌小溪,木锯应声倒,女人划浆的喘息声倾泻进少年的梦里,一伸手,仿佛触到清凉的流水。影片中数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快切和声画对位,在制造悬疑氛围的过程中,没有刻意去补足叙事上的松散,但我不认为这是一种自我放弃的垮塌和故作姿态的显摆。只是顺应了人年老时的记忆,变得面目模糊,人脸交错,但你依然记得那些琐碎而闪光的往昔。一声枪响改变了所有人,但高山依旧在,丛林照葱茏,伐木声不停歇,驯马人已走远,掏过的鸟窝依旧破碎,我回到故土,与离散多年的女儿相见。
网友計画通り的评价是2颗星
【欧盟电影展-长沙】一部自以为是的学生作品。这视听,这文本,简直是又拍了一个哲学版《昼颜》。运用大量模糊的指代,企图调动观众共情来蒙混过关。把男人们心照不宣的苦涩作为电影的纽带,却没有呈现出更复杂更高级的男性形象。很可惜,电影里这群矫情逼让我完全无法感同身受。主角似有百般愁绪:对父亲婚外恋对象的觊觎,前启后合的两次落马,在瑞典街头没能挥出的痛击,帕金森之故握不紧的刀叉,妻子的不幸离世,代代相传的不告而别……也许“不幸会让人发光发亮”,但痛与不痛并不是我们能决定的。如果浮生既往,无需介怀,又何必酗饮旧事,满灌愁肠?这个议题太过终极。导演显然也没想明白这个问题,两个小时里什么都没讨论清楚,却还在结尾轻率地解答,和整部片子的氛围更差之千里。
网友Muto的评价是5颗星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赫拉克利特的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幸运抑或是人的不幸,而这部极富文学性的艺术杰作将这种幸或不幸的悖论展现得淋漓尽致。马在那条蜿蜒曲折的历史长河里并不常见,但每次出现都是一个尤为关键的转折点。最初一次它是作为纯粹的野性,代表了不受控制的无常和意外。最后一次是作为成熟的理性,象征着引领人类《过境》的动力和智慧。男主角的回忆中嵌套着回忆,他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里也雪藏着一些不为他知的秘密。最终父与子一起《外出偷马》成了一个心照不宣的信号:只有学会放手才能驾驭命运和生活,只有将历史踞倒、分解和转移到它应该流向的地方才能让萦绕在心头的那团乱麻迎刃而解。最后祝贺这位脱缰的老人再次从他年轻的父亲身上重新“偷”回了平静。
网友致远君的评价是5颗星
4.5,暂列我个人金熊。风格很纯熟,电影看起来很舒服,虽然从主题到影像风格都有copy马力克之痕迹,但能将“人生”这一宏大主题准确打入的,此前除了马力克之外我想不到其他人。剪辑不断的破坏时间线,是对固有生活常态和思维的打破,他能将思维按照所表之意重组,形成全新的视角。所以虽然破坏了线性逻辑,但从心理学的认识过程来讲,却更加符合常态。因为人对世界的认识过程,就是通过不断的将现在与过去放在一起拼接起来的。剪辑是精准的,暗喻也是明显的,但“人生”这一命题太过于宏大,掌控成功已经属于太不容易了。他后面有一个关于世界的宏大哲学命题,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生的苦辣酸甜与世界的变化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短板是,马力克可以将历史时空全部融入这个命题中,本片尚未做到。
网友瑞波恩的评价是5颗星
#2019欧盟影展##百老汇电影中心#意外惊喜,今日欣赏的三部里最佳,诗意的影像与文学化表达。一位住在挪威乡村的寡居老人,因与年少时有过交集的一位老人偶遇,记忆的闸门顿时打开。在他意识流一样的回忆片段里,不断穿插进新的剧情与人生,关于父辈情仇关于英年早逝的少年,以及隐秘的求而不得的爱欲,由时间线串联起来,犹如人生长河里闪光的瞬间。本片最特别之处在于表现手法,由现在到过去再到现在,由老人到他年少时代再牵扯进与其有关的一干人等,故事随着时间推移直到如今,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整体犹如一个封闭的圆环,而在这个貌似松散的闭环里,人生最难忘动人的片段便一齐浮出水面。老人最后笑着说,“痛和不痛,我们真的可以自己决定。”ps 挪威的盛夏乡村与冬季雪景真是一绝,在本片的镜头里一览无余,目及之处皆是岁月的静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