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人偶戏是海南独有的稀有剧种,它在木偶戏剧这种民间娱乐项目中别有特别之处,主要是因为该人偶戏源于民间用佛像祭祀的宗教活动。临高人偶戏主要流行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县及周边,它独特在人和偶可以同台表演,不设幕帐,本身就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据老艺人相传,临高人偶戏源于南宋末期。从古至今传承,唱腔也主要以当地民歌为主,如一股清流,像《诗经》般清雅。在过去,临高先民求神拜佛逐鬼驱邪时,皆用人型杖头木偶。
后经过艺人改造,搬上舞台,至迟在清康熙年间已形成。有记载,临高县八旬老艺人陈和成先后于1979年献出七代珍藏的10个老木偶,其中4个头部刻有“康熙”年号的标志。
临高人偶戏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重要文化载体,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主要特点是:舞台不设布幛,演员手擎木偶化装登台,人与偶在台上同扮一个角色,以人的表演弥补木偶感情之不足,往往使人百听不厌,身临其境。
以来自本地民歌调“阿罗哈”和来自道士调的“朗叹”作为主要唱腔,带有民情风俗,除了地方特色浓郁,还有一丝神秘色彩,因其本身来历的不同,又始终保持这一特征和民歌特点,因此,算得上偶戏中的稀有品种。
近年来,受时尚的流行歌舞冲击和娱乐多元化的影响,人偶戏已陷入后继乏人的濒危困境,急需抢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