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在湖南省湘潭市江南机器厂工作的普通员工许民庆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央的信件,信中表示他很可能是红军早期杰出将领许继慎的儿子。
得知了这个消息后,许民庆倍感恍惚,因为此前父亲在他心目中一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且在他的意识中,父亲的身份还是“国民党团长”,如今却被告知父亲是许继慎将军,这让他一时不敢接受。
我们知道,作为工农红军的早期高级将领,许继慎一生短暂且闪耀,他为革命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后来他还因此被评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33位军事家”(后增补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三人,共36人)之一。
能够坐拥如此殊荣,可见他的功劳和影响之大,而这样的身份,和“国民党团长”这个身份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壤之别,这也是许民庆不敢相认的原因。
不过中央在经过多方追忆和查证后,最终证实了许民庆的确就是许继慎将军的儿子,这件事很快就在老一辈革命家中引起了震动。
一时间,“许继慎将军还有后代,没断根!真是苍天有眼”的感慨被老革命家们不断提起,而许民庆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那么,许将军如此一位革命功臣,为何他的后人直到多年以后才被找到?而在许民庆的记忆里,父亲又为何成为了“国民党团长”呢?
本期文章,笔者将为大家介绍革命家许继慎将军遗孤许民庆的“认亲”之路,看看将军之后是如何“被发现”的?
许继慎将军是红军早期著名将领,他出身黄埔一期,曾担任中共第1军军长和红4军师长等职务,为鄂豫皖苏区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他的领导下,红1军的人数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从2300余人增长到了5000余人,为日后红四方面军的成立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其功劳和影响力可见一斑。
然而,在张国焘担任鄂豫皖苏区的一把手以后,许继慎就受到了“无妄之灾”的觊觎,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栽”在自己人手上。
在张国焘“左”倾冒险主义的笼罩下,许继慎依旧展现出了一个无畏革命者的信念和斗争精神,他不忍看到自己和无数革命者苦心经营的根据地被张国焘轻易放弃,于是不惜当堂与其对峙,并对其进行了批评反对,却不曾想由此惹下杀身之祸。
1931年11月,鄂豫皖苏区在张国焘的运作下发起了一场“肃反运动”,由于许继慎对自己的不断反对,他早已心生恨意,想要借此机会“除之为快”。而正好此时,一封别有用心的信件起到了关键作用。
原来,在肃反开始两个月前,许继慎在黄埔的老同学曾扩情给他寄来了一封信,信中大意,无非就是劝许继慎“弃共投国”,共谋“大业”。接到信后,许继慎当即连信带着送信人一同扭送军部,将此事上报给了军部领导徐向前和曾中生,并明确表示这是敌人的“离间计”。
两位领导对于许继慎当然是毫不怀疑,他们随即将此事上报给了上级,且作证力保许继慎的清白。
本以为此事就这样过去,但许继慎没有想到,张国焘开始“肃反”后,竟又将这封信拿了出来,还指责他“别有二心”,是“改组派”、“第三党”。如此蒙冤,令许继慎无比愤怒,他竭力自辩,却毫无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曾为他作证的曾中生此时也被打成了“反派”,失去了帮他辩解的资格。至于徐向前,他的一人之言,根本无力与张国焘的“证据确凿”抗衡。
最为关键的是,当时中央还是由王明等“左”派人物主持,因此张国焘将许继慎的“罪状”一上报,“严惩”的命令便随即下达。
1931年11月,张国焘将“反革命派”集中在了河南光山白雀园,随即大开杀戒。而为革命奉献了一生、且对党忠心不二的许继慎将军,也身列其中不幸厄难,年仅30岁。
对于许继慎将军之死,党内长期以“反革命被处决”记录在案,他在牺牲后还背负了这条罪名整整14年。直到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中央对王明等人的“左”倾路线以及张国焘的叛徒事实予以了批判,这才为许继慎等革命先烈洗刷了冤屈,并为他们恢复了名誉与地位。
许将军得到了平反,那么这个消息自然是要告知烈属的,然而,当中央对许继慎的亲属进行寻找时,却一无所获。
原来,许继慎的父母早已过世,他的弟弟许希孟也于参加革命时被捕遇害,至于他在红四方面军时与之结婚的妻子王望春,也在“肃反”时被一同遇害,年仅20岁,并未留下子嗣。
如此一来,将军为革命奉献一生,却落得至亲空无一人的结局,这无不令他曾经的老战友、老部下感慨万分。
因此,“许将军无后”一事,成为了老革命家们心中共同的一个遗憾。
只不过,历史总是喜欢和人们开玩笑,就在人们已经逐渐接受了“许将军无后”这个既成事实时,党史研究人员却意外获得了一个信息:许继慎曾在黄埔军校期间与一个护士结婚,并产下一子!
这个消息,对于党史研究人员和老革命家而言,无疑是令人振奋的,因为这代表许继慎尚有留存遗属的希望,而一旦这个希望成为事实,那么这于军于党,甚至于历史,都是一个交待,更是苍天不负英烈的慰藉。
但是,这个突如其来的希望,却又是如此渺茫。
毕竟当时正处于特殊历史时期,人们普遍陷入了“是非观”的迷茫之中,“左”倾思潮也再度引燃了原本平静的祖国大地。而作为最早几批受“左”倾路线残害的战士,许继慎也再一次受到了批判。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党史研究人员害怕许将军的后人因此遭到不测,遂感希望渺茫。
直到1976年以后,随着国内形势的缓和,六安党史办工作人员、《许继慎将军传》的作者鲍劲夫才开始致力于对许继慎将军后人的寻找。
而且在1981年召开的中共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上,胡耀邦还首次提出了“许继慎是早年为党为国捐躯的杰出将领”这个概念,这更是为鲍劲夫等党史工作人员提供了寻找将军后人的动力。
于是,对于许继慎将军后人的寻找之路,正式开始了进程。
鉴于许继慎“曾在黄埔结婚并产下一子”这个消息是由一个老人提出的,鲍劲夫率先就联系了那位老同志,但可惜的是,老同志当时已经去世,这条线索随即中断。
不过基于“黄埔军校”这个线索至关重要,鲍劲夫还是把它当成了“寻亲工作”的入手点,开始给一些曾与许继慎将军共过事的老革命家以及他在黄埔军校的同学写信,希望能够得到回应。
果然,没过多久,鲍劲夫就收到了非常有价值的两条信息,分别来自于许继慎的老战友胡允功和黄埔老同学王逸常。
胡允功时任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他是许继慎将军的同乡以及在北伐军中的战友,据他所述,“许继慎与谭冠玉在第二次东征后结婚,谭冠玉还有个哥哥叫谭自昌,曾在岭南大学工作”。
至于王逸常,曾与许继慎一同为中共黄埔军校支部干事,此时担任武汉文史研究馆馆员,他则指出,“许继慎的儿子乳名叫做许民庆”。
谭冠玉、许民庆这两个关键名字的出现,无疑证实了许将军留有后人这一说法,因此鲍劲夫等党史研究者满怀信心地开始对这两个名字进行查找。然而人海茫茫,在当时的条件下,想要单单通过名字就找到人,这显然不是一件可能的事。
于是,鲍劲夫开始将希望放在了谭冠玉之兄谭自昌的身上,他按照岭南大学的旧址给谭自昌写了一封信,并阐述了想要寻找“许民庆”的意图。
只不过,鲍劲夫明白,这封信很可能得不到回应,毕竟岭南大学此时已经撤销了近30年(岭南大学于1952年分解合并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知名院校),距离谭自昌任职更是过去了50多年,且不说相关人事变动,单是谭自昌是否还健在这个问题,都无从知晓。因此,这注定只是一次希望渺茫的尝试。
但足够幸运的是,谭自昌先生回信了。
1982年3月下旬,鲍劲夫收到了一封来自长沙国防科技大学的信件,信件的署名正是谭自昌,这简直令他大喜过望。
而根据谭自昌的描述,许民庆出生不久就被谭冠玉抱到了广州,由他代为抚养。后来由于战事,许民庆便交给了其五舅父抚养,其间他还因顽皮被火枪打中了左肘,落下了终身残疾。
到了抗战胜利前夕,谭冠玉因肺病不治身亡,此后许民庆便外出谋生,还曾进入过人民解放军汽车运输队当过兵。
在信件最后,谭自昌遗憾地指出,自1952年后他便再也没有听过这位外甥的消息,而且在十年动乱期间,还曾有两个“操着湖南口音的同志”来向他了解过许民庆的事,这不仅让他联想,自己这个外甥有可能“已遭毒手”。
这一点,与此前党史研究人员的猜测不谋而合,但尽管如此,鲍劲夫清楚,“找到许民庆的下落”就是工作重心,只要找到关于他的下落,无论生死,都是对党、对许继慎将军最好的交待。
于是,根据谭自昌先生提供的信息,鲍劲夫对许民庆可能工作过的地点进行了推测,并总结了许民庆的年龄、籍贯、体征特点以及父母情况等相关信息,然后向各单位发去了信函。与此同时,他又到中央向有关领导人报告了工作进展,并亲自拜谒了徐帅。
鲍劲夫之所以特别拜谒徐帅,是因为他老人家也一直关心着这件事,还曾亲自派人寻找过许继慎的遗孀谭冠玉,只是并无音信。所以,借着这个机会,鲍劲夫向徐帅保证,一找到许民庆就向他报告,也算是帮助他完成对老战友的交待。
但让鲍劲夫没有想到的是,从中央回到六安以后,他就收到了一封信,而这封信,几乎让他欣喜若狂。
这封信的寄件人叫做谭志恒,此人正是谭自昌先生的儿子,也就是许民庆的表兄弟。根据他的来信,许民庆并没有“遇害”,并且他的工作地点已经找到,此时正在湖南湘潭江南机器制造厂工作。
原来,谭志恒在获悉中央有人在寻找自己这个表哥以后,也开始积极行动起来,他回忆表哥在建国初时曾在湘潭缝纫机厂当过工人,觉得他很有可能还在湘潭,于是就对湘潭的工厂格外关注。
一天晚上,谭志恒夫妇在电视上看到了介绍湘潭江南机器厂的新闻,他便突发奇想,猜想表哥会不会在这里工作。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谭志恒朝江南厂寄去了一封信,想看看是否能得到回应。
结果,信件寄到江南厂后,正好就被许民庆的科室主任看见,遂将信带给了他。而许民庆在看过信后,当即大喜,立马就给这位二十多年没见的表弟回了信。得到了表哥的回信,谭志恒也是兴奋不已,赶忙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父母以及鲍劲夫。
就这样,党史工作人员费尽周章寻找的许继慎将军后人,终于被找到。
得到了许民庆的具体通讯地址后,鲍劲夫随即代表中央和人们政府给他致信,并向他表示了慰问和祝愿。信中,鲍劲夫还告知了他关于其父亲的一些事,并询问了他为何没有向人民政府报告自己的身份。结果,许民庆于不久后回信所作的回答,令鲍劲夫瞠目结舌。
根据许民庆的回信,他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许继慎,这也是他从来没有想过的事。原来,在他13岁的时候,母亲病危,曾向他交代了关于其父亲的一些事,只不过在他的印象中,只记得父亲是安徽六安人,自己的名字是父亲取的,寓意让他要做受百姓庆贺的人。除此之外,再无印象。
而在母亲让他记住父亲的名字时,他却将“许继慎”错听为了“许继续”,这正是导致了他一直不知自己是将军之子的原因。
在被舅父一家抚养的过程中,舅父还曾告诉他其父是国民党团长(实际上是国民革命军团长,许继慎曾任国民革命第四军24师72团团长,该部受中共直接领导)。因此,后来许民庆每次填写父亲的信息时,总是填成“许继续,任国民党团长...”但这个名字在档案中并无记录,这也使得六安县公安局给他出具身份认证时皆是“查无此人”。
我们知道,在特殊历史时期,说不清自己父亲身份的人就是“有问题的人”,这是要被算在“打倒”行列的,特别是许民庆还把父亲记成了“国民党团长”,这更是让他背上沉重的政治包袱。因此,许民庆在此期间遭到了不少“斗争”,受了不少罪。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坏分子”的身份,许民庆还曾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指控开车轧死了人。尽管他极力为自己辩护,让对方拿出证据,但对方却在拿不出证据的情况下认定了他就是肇事者,理由就是他“来路不明”、“有问题”。最终在“一人检举、多人作证”的情况下,许民庆被关进了监狱,还被判了死刑,险些被枪毙。
好在后来部队经过认真严肃的复核后,撤销了对许民庆的罪名指控,这才使得他逃过一劫。只不过此时的许民庆因为“有了案底”,遂不再被原单位接纳,他只能到一座镇办企业当工人。直到各地开始平反工作后,蒙受冤屈的许民庆才通过向有关部门申诉的途径重新被原单位接纳,回到了已经是江南机器厂的原单位上班。
看了许民庆的描述,鲍劲夫万分感慨,他怎么也没想到,大名鼎鼎的许继慎将军之子,竟会因为听错父亲名字而“失踪”多年,令中央一番好找。而且联想到他所受的苦难,细细想来,不正是造化弄人?
好在皇天不负,尽管许民庆如针入海,但种种机缘巧合之下还是让中央找到了他,这也算是给了许继慎烈士一个交待。
整理完许民庆的消息后,鲍劲夫就赶紧向徐向前元帅作了报告,另一方面,他又力求收集多方证明,以证实许民庆确是许继慎将军之子,而非沽名钓誉的冒充之辈。最终,根据谭自昌夫妇、许民庆的老同学以及谭志恒等人的作证,证明了许民庆身份无疑,正是将军后人。
尘埃落定以后,许继慎将军后人被找到一事当即就传遍了皖西、鄂豫皖革命老区甚至是北京,一时间不少老革命家喜极而泣,直呼“苍天有眼”。
很快,中央便对许民庆进行了补偿,不仅将他的烈属证从安徽转到了湖南,地方政府还帮助其子女落实了工作,后来在鲍劲夫等人的关心下,许继慎已经提交了26年的入党申请也得到了通过,这让许家人备受感动。
许民庆怎么也不会想到,颇多磨难的生活,会因为自己突如其来的身份改变而改变。而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原本只会出现在历史书上的那些陌生面孔,其中一位竟与自己有着血脉之亲。这于他而言,如梦似幻。
晚年许民庆曾就政府恩惠表示感谢,也曾多次谈起自己的父亲。只不过在他的记忆里,父亲就和其他先烈一样陌生,甚至他都没有过与之交集的印象。
但他知道,父亲这样做,是由于革命的缘故,是出于舍小家为大家的广阔胸襟。他理解、也支持父亲。
而我们也欣慰,许继慎将军为国为民奉献一生,他的后代,能够安好。
适逢许继慎将军诞辰120周年,谨以此文,向许将军致敬,也向将军之子,许民庆老人致敬!
香港剧苍天有眼高清在线观看由6080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苍天有眼剧照,苍天有眼hdbd高清版,苍天有眼酷播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观看《苍天有眼》切勿长时间用眼过度,避免用眼疲劳,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6080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