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电影有着极高的辨识度,以斜角镜头、扭曲的光影,以及充满犯罪情欲的故事而闻名。
可它的定义却十分模糊,究竟是一个电影类型,是一个活跃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电影运动,还是一种电影所营造的独特氛围呢?
本文我们先不谈黑色电影的定义,而是将目光放在它的诞生之初,跟随着那部由导演比利·怀尔德于1944年拍摄的电影《双重赔偿》,看看黑色电影到底是什么,它又在讲述着什么。
在著名侦探小说家达希尔·哈米特的著作《马耳他之鹰》里,主角萨姆·斯佩德用一个寓言故事阐述了自己的世界观:
有一天,弗雷特离开办公室去吃午饭,他偶然经过建筑工地时,一根柱梁从高空坠落,将人行道砸得稀巴烂,弗雷特有惊无险,可他眼中的世界却发生了改变。
原本自己一辈子都活得规规矩矩,但就是这一天他明白世界根本不守规矩。能够活到现在,全是运气使然。于是乎,弗雷特抛弃了熟悉的生活,到了一个新城市逐渐建立起新生活,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这个故事非常简单,但它精确地阐述了黑色电影的核心观点,即世界没有规律可循,一切都是随机而变。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不灵验,如果形势不像想象中顺利进展,再正直的人也会误入歧途。
一个非常有趣的点,便是从1940年《三楼的陌生人》到1956年《历劫佳人》期间,电影人们并不认为这种电影是黑色电影,他们给这些作品的定义就是犯罪片。
可黑色电影的概念从1946年就诞生了,由法国影评人尼诺·弗兰克首次提出,他在电影杂志《法国银幕》中刊登文章,将这些作品定名为一种新型的犯罪冒险片。
尼诺·弗兰克的结论,来自于他独特的观察角度。
因为在1939年,纳粹占领法国,好莱坞电影被全面禁止,直到1946年的夏天,美国电影才重新流入法国。
多年没有接触美国电影的弗兰克发现这些新的犯罪电影与战前的作品截然不同,例如《马耳他之鹰》《罗拉秘史》《爱人谋杀》和《双重赔偿》
弗兰克在文章里写道,这些电影共有三个关注点,一是对人道主义的彻底回绝,二是现实生活中的奇妙经历,三是暴力死亡的动感之美。
黑色电影往往极其悲观,对人性充满了厌恶,它们邀请观众进入罪犯的内心世界,构成了一场以生命为赌注的冒险。
《双重赔偿》则是最能代表黑色电影的作品。
影片讲述了一个黑暗扭曲的故事,这个故事里的角色屈服于最原始的欲望,观众不仅在目击一个罪行,更是在体验罪犯的视角与心境,体验他们的良知一点点被腐蚀。
如此,观众会逐渐意识到,哪怕再微不足道的小事情,都可以将一个人引上谋杀与死亡交织成的不归路。
将《双重赔偿》和任何一部拍摄于30年代的犯罪电影进行对比,视觉和气氛上的反差显而易见。
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轻快的犯罪片是如何蜕变成了沉重的黑色电影呢?
黑色电影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制作这些电影时动荡的时代背景。
当时,欧美仍然处于二战,随着更多的女性步入职场,传统家庭的观念受到了冲击。同时,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从大萧条中恢复,周遭的世界似乎日益黑暗。
黑色电影则诠释了这些焦虑,人们畏惧生活变得不可控,畏惧女人会反过来操纵男人,甚至畏惧自己成为权势阴谋的迫害对象。
这些恐惧在黑色电影里呈现的淋漓尽致,从黑暗的画面,到曲折复杂的剧情,再到简洁尖锐的对话。
新风格的产生并非空穴来潮,将黑色电影带入好莱坞的,是为逃离纳粹压迫而移民美国的欧洲电影导演,例如弗里茨·郎、奥托·普雷明格,还有比利·怀尔德。
黑色电影则融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欧洲流派,一种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这种流派讲究实景拍摄,以及每一个镜头的意义,将故事置于真实的地点,以此加深电影的写实感,让观众凝视悲痛的现实,黑色电影便继承了此类电影的悲观。
但是对黑色电影影响最深的是德国表现主义,它用扭曲的光影和布景,来强调角色的心理状态。
这两种流派在上世纪30年代逐渐交融,催生出了《m就是凶手》等经典作品。
但是直到30年代末,这些作品才擦出绚烂的火花,黑色电影独特的视觉风格就此诞生,故事似乎发生在现实世界,可是场景是如此的扭曲,与里面的种种罪行相呼应。
真实的世界与迷幻的世界交织,构成独有的世界风格,这些作品讲述的故事则另有出处,多数来自于早期的硬汉派推理小说,尤其是杂志《黑色面具》。
《黑色面具》是当时有名的犯罪小说杂志,上文中提到的达希尔·哈米特,以及钱德勒等作者均从该杂志起步,它将读者领进满是杀戮与情欲的城市奇谈中,沉浸于真实粗暴的街头派文学。
1936年,一本叫作《双重赔偿》的小说开始连载。8年后,它被比利·怀尔德翻拍成为了黑色电影的代表作。
《双重赔偿》的主人公是一位自诩见多识广的保险推销员沃尔特,他以为自己能够实现一场完美的谋杀,却被有夫之妇的菲利斯勾引后背叛,而敬业的调查员也搅黄了两人的阴谋。
这三条主线相互交织在一起,演绎出了黑色电影几乎所有的经典桥段。
影片开始于洛杉矶清晨的公路追逐戏,使故事显得十分真实。同时,沃尔特独自逃亡的命运,映射了他犯罪后的孤独无助。
然而,一旦观众跟随角色步入片中那个保险公司时,就能感受到其中表现主义风格的布景,房间昏暗,灯光暗淡,夸张的低角度镜头则预示着主人公即将坠入邪恶。
镜头角度和灯光对黑色电影至关重要,光影构建出一个满是秘密与谎言的世界,危机四起,真相迷离。
光影还揭露了哪些角色处于绝境,哪儿些角色将化险为夷,是《双重赔偿》的核心,主人公从光明被诱进阴影,从女主角菲利斯明亮的公寓,渐渐步入黑暗的深渊。
当沃尔特的道德彻底丧失时,他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影子笼罩着他,仿佛在旅途的终点,他内心的黑暗则挣脱了身体的束缚,在人间肆意妄为。
同理,镜头角度能展现出人物的权力关系,沃尔特与菲利斯初次相遇的一幕,清晰展现了谁占上风。
比利·怀尔德运用教科书上的各式美学技巧,凝结而成这部黑色电影的经典之作。
气氛压抑的房间里,满是孤独与背叛,片中的角色根本无处可逃。这场欲望、贪婪与愤世嫉俗的盛宴,在每一帧中淋漓尽致。
除了视觉,黑色电影的哲学也显现于别处。
例如在角色设计上,沃尔特是所处困境的非典型英雄,他算不上心胸恶毒,却容易误入歧途。
黑色电影的重点之一,便是要引发观众对角色的同情,哪儿怕角色正在堕落。
菲利斯是典型的蛇蝎美人,她用美色去腐蚀男人,颠覆两性间传统的权力关系,并伪装成受害者。最终,她露出蛇蝎美人的爪牙,将性作为支配男人的诱饵。
虽然沃尔特和菲利斯都是罪犯,但无情无义的后者才是电影的最大反派,沃尔特则是不幸被谋害的悲剧英雄。此般对女性,对操控男性的恐惧,深藏在每一部黑色电影里面。
女人导致男人堕落的寓言自古以来就有,但蛇蝎美人这种创作母体在上世纪40年代空前流行。
现实中,退伍回乡的男人们发现,原来女性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许多女性第一次步入职场,得到前所未有的权利与自由。
40年代蛇蝎美人的创作原型,便是来自于男性退伍军人深深地不安之感。因此,蛇蝎美人不同于传统定义下的女性,她们往往无夫无子,敢于争取自己想要的一切。
电影有别于小说的细节之一,便是利用回溯,从片头就展现了主角的最终命运:
“我杀他为了钱,也为了女人,我没有得到钱,也没有得到女人。我发现我渐渐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那是死人的脚步吗?”——沃尔特
电影此后的每一个场景都是结局的前瞻,毫无悬念,角色也仿佛是故事中的困兽。
《双重赔偿》中的宿命论,就是否定角色选择命运的权利,他们被命运所束缚,一旦步入贪婪的歧途,注定要走向绝望的深渊。
虽然角色自认为计划完美,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但现实却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弗雷特被下坠的柱梁改变人生一样,沃尔特和菲利斯的命运也翻天覆地,一旦他们踏上犯罪之路,命运就不在他们的掌握之中。
这是黑色电影的共同主题之一,这些电影关注无力感和控制欲,关注被境遇所困的无助感,揭露周遭世界混乱而充满偶然性的本质。
任何人都可能被贪婪诱惑,而贪婪终将带人脱离正常的社会。屈服于眼前欢愉的人们则最终要付出代价。因此,黑色电影抹去生活的粉饰,展现隐藏的社会险恶。
《双重赔偿》近乎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黑色电影,无论是画面、音乐,还是结构上,它所表达的疏离、孤独、绝望,反映了战后一代人与新社会的割裂,他们遇见下坠的柱梁,从而见识到生活的荒诞。
这一切便是黑色电影最深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