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起名也是一门技术活,毕竟对于刚刚问世的新作来说,剧目名称和海报就是门面担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不能吸引普通观众走进剧场。(冲着主创团队或主演卡司来的戏剧爱好者则要另当别论了)
就像很多初为父母的家长,为了给孩子起个称心如意的名字翻烂字典那样,也许不少演出主创为了给辛苦孕育的舞台作品定个好名,也是头脑风暴了一番。
很多时候,剧目名称并非一如开始的构想,仔细翻看创作简介那栏,可能都有记录过往的曾用名。透过这些曾用名,你可以辨认出它们分别是哪部耳熟能详的音乐剧/话剧吗?
west side story
西区故事
这出现代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最初的剧本设定是一名天主教男孩爱上一名犹太教女孩,并取名为“东区故事”。因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声势浩大的波多黎各移民问题,故事才被改变。
音乐剧《西区故事》讲述了发生在纽约西区贫民窟,两大少年流氓集团势不两立的敌对和仇恨,以及在这片蛮荒之地夹缝生长的爱情之花。凶残与温柔交织,悲催的死亡与浪漫的爱情混合,感人之余亦给观众带来思考的空间。
love never dies
真爱不死
被音乐剧迷戏称为“老不死”的《剧院魅影》续集,讲的是克里斯汀和魅影离别十年后,众人重聚于科尼岛游乐园的狗血故事。
虽然观众对《真爱不死》剧情无不吐槽,但架不住音乐好听以及前作塑造的角色滤镜,所以粉丝们以同人作品的友好视角打开时,还是能愉快看剧的。
谈及对自己作品的看法,爵爷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推出续集的事情,我考虑了很长时间。我本来觉得续集是狗尾续貂,于是放弃了这个想法,但后来本·艾尔顿启发了我,可以利用原剧的所有角色,展开一个全新的故事。在看《真爱不死》前,你不一定非得看过《剧院魅影》。”
follies
富丽秀
音乐剧《富丽秀》讲述百老汇一家衰败的剧院即将拆除,多年前曾在该剧院演出的过气明星重聚一堂。演员们回忆起当年演出的盛况,唱起老歌,但是镜子里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倩影,随后他们谈起各自婚姻和生活困顿。
原名《楼上的姑娘》,来自于剧中两位男士当年对女演员们的称呼,而后来改成的《follies》,则用巧妙地双关暗示了剧中女主角那种怀念过去的繁华而忽视眼前幸福的生活状态。
oklahoma!
俄克拉荷马
音乐剧《俄克拉荷马》根据里恩·瑞格斯的戏剧《绽放的紫丁花》改编而成,首演于1943年,是美国百老汇编年史上不可忽视的代表作,也是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这对“黄金组合”首次合作的重要作品。
该剧聚焦于美国西部俄克拉荷马地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音乐喜剧语言讲述了漂亮的农村姑娘劳瑞和两个求爱者(牛仔克理与农夫查德)的故事,展现了拓荒者质朴而狂放的生活经历。这部作品试演时用的剧名是《我们走!》,半个月后改名为《俄克拉荷马》首演,并沿用至今。
company
伙伴们
“概念音乐剧之父”桑德海姆的代表作《伙伴们》围绕纽约单身男子鲍比35岁的生日会展开,通过他与五对夫妇朋友以及三位女友的独立故事篇章,统一指向对婚姻和亲密关系的探讨。
现剧名巧妙的地方在于,不仅解释着剧情说的是鲍比和他三五成群伙伴们的故事,也暗示着点题的“陪伴”之意。
noises off
糊涂戏班
英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迈克·弗雷恩(michael frayn)创作的三幕闹剧作品,整台演出讲的是一个糊涂剧团里的九流演员与九流导演排演《一丝不挂》的故事,戏中戏的精巧结构,台前幕后的故事交错,让一环扣一环的笑料不断迸发。
《糊涂戏班》的原型是一部名为《紧急出口》的短篇独幕作品,在合伙人的要求下,剧作家将它扩充成了一个长篇作品,而它的新名字《noises off》则是来源于舞台指导的专业词汇,意为舞台上的背景噪音,在这里也暗示了发生在幕后的骚动。
present laughter
乐在当下
这部话剧被视为英国剧作家/导演/演员/歌手诺埃尔·考沃德(noel coward)的半自传式喜剧作品,讲述了一个陷入中年危机的自恋演员盖瑞·艾森戴在开始非洲之旅前,不得不试图甩掉一个疯狂的剧作家、一些想要引诱他的女人和长期伴随他左右的秘书和伴侣。
《乐在当下》笑点密集,剧作巧妙的节奏和演员精彩的表演让不少观众表示“笑出腹肌”。剧名《乐在当下》正好印证了让观众走进剧场尽情释放欢乐的精神,不过从藏在笑声底下的落寞来看,《甜蜜的忧伤》似乎也很对味。
the play that goes wrong
演砸了
《演砸了》和《糊涂戏班》一样也是戏中戏作品,最里面的套娃还是悬疑剧——环球最好戏剧制作公司创办至今,一路走来磕磕绊绊,颇为艰辛,现在他们正上演一桩离奇谋杀案。在《哈佛沙姆庄园谋杀案》的首演之夜,演员们状况百出,舞台事故连连,但是大家佯装淡定,努力把演出撑到最后!然而结局更让人意想不到……
作为一部无厘头闹剧,《演砸了》这个名字显然既恰到好处地概括了剧情,又不失智慧地透露出了它的沙雕气质,确实能喜迎观众期待又好奇的目光。
the mousetrap
捕鼠器
阿加莎的《捕鼠器》是戏剧历史上连演时间最长的舞台剧(1952年在伦敦首演),基于1947年她为玛丽王太后八十岁寿辰创作的广播剧剧本《三只瞎老鼠》(three blind mice)及1950年的同名短篇小说而改编创作。
之所以改名,是因为原剧名早已被人用了,所以阿婆引用了《哈姆雷特》里的桥段(详见第三幕第二场克劳地和哈姆雷特的对话),将话剧改名为《捕鼠器》。
你都猜对了吗?
有没有哪个曾用名,
你觉得比现用名更合适?
欢迎各种交流~
*本文由广东艺术剧院公众号整理编辑;素材来源于whatsonstage,配图及部分文字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